超越奧運重看奧斯卡獲獎影片《烈火戰車》
奧運會各項賽事剛結束。在整個奧運會過程中,最引人矚目的瞬間無疑是男子百米決賽了。「世界飛人」桂冠落在博爾特頭上的一刻,即成全球焦點。試想,為奪冠而來的選手們,誰肯拒絕世界第一的榮耀?誰願棄萬眾歡呼於不顧?誰能抵擋這今生的驕傲?
為上帝奔路為民族奮鬥
在百年奧運史上,確實曾經有過這樣一位最有實力的衝金者,在決戰前夕他卻宣布退出比賽。他就是英國22歲的大學生埃利克˙利德爾,當時是在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他做出這樣駭世聽聞的決定,理由很簡單,比賽定於星期天舉行,星期天是敬拜上帝的日子,而埃利克是個基督徒。
英國影片《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 重現了這段歷史,向人們講述了兩位最著名的英國短跑運動員埃利克˙利德爾和哈洛˙亞伯拉罕的故事。他們兩人,一個是敬虔的基督徒,一個是有著強烈民族情緒的猶太人;一個為上帝而奔路,一個為民族的榮耀奮鬥,兩人在奧運會上雙雙奪冠,振奮英倫。
積極向上不懈追求態度
哈洛˙亞伯拉罕熱烈而執拗,有著好勇鬥狠,決不服輸的性情;哈洛才藝驚人,賽場上他身手矯健,合唱團中他一鳴驚人,辯論中他口若懸河......像許多猶太人一樣,他聰明又頑強。當哈洛在一次比賽中敗給埃利克後,他如受重創。「必須第一,第二是不能接受的!」哈洛氣惱憤怒不已,此後他以臥薪嘗膽的毅力刻苦訓練,竭力超越自己的運動局限。埃利克˙利德爾則是傳教士的後代,出生在父親傳教的中國,立志一生獻給上帝,他熱愛運動,有傑出的短跑天賦,他說「我相信神造我是有祂的目的,我在跑步時感到祂的喜悅。」因此,他願以優異的比賽成績榮耀上帝。在埃利克奔跑時,影片的話外音是以賽亞書中之語:「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影片通過對兩個年輕人的平行敘述,力圖向世界顯示一種多元文化下的共同精神:建立在超越了種族與宗教的那種積極向上、不懈追求的人生態度。
從奔跑到安息只為主活
儘管影片對哈洛的描寫多過埃利克,但影片的真正高潮則是埃利克拒絕參加在星期天舉行的百米賽,他說他必須參加主日敬拜。這事引起了強烈的反應,連英國王室都出面干預,領隊懇請埃利克為國家的榮譽參賽。埃利克只回答:「國家、國王也都是上帝所造。」
埃利克的退出,讓哈洛得到了奧運百米金牌,而埃利克自己也在四百米項目上破記錄並奪冠,最終,兩個年輕人載譽而歸。影片最後以文字方式告訴觀眾,埃利克在奧運之後,即赴戰火連天的中國傳教,最後死在日軍的集中營裡,年僅43歲。從奔跑到安息,埃利克只為主活。
《烈火戰車》之名來自名曲《耶路撒冷》,源自舊約聖經中,以快跑著稱的先知以利亞的故事。當以利亞被火車火馬接去升天時,他的門徒以利沙大叫:「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
展示出健康的奧運精神
影片開頭和結尾是同一段長鏡頭:一群身穿白色運動裝的年輕人沿著海岸長跑,鏡頭逐一掠過他們朝氣逼人、容光煥發的面孔,在天地之間,在恆久翻騰不息的大海為映襯背景下,他們快樂、健康、輕鬆、愉悅,健步奔跑,不計飛濺的浪花打濕衣衫,向人展示真正的體育運動的實質意義。比之今日職業化商業化導致奧運變質的傾向,重溫此片更有意義。現今的時代,有多少運動員為金牌而鍛煉,弄得折腰斷背、身體走形?多少運動員服藥作弊,以致身敗名裂?據悉今年倫敦興奮劑檢測中心的設備和儀器都達到最高水平,來對抗任何鋌而走險者。相形之中,《烈火戰車》所展示的健康奧運精神,或許是今天抗盛燥熱氣氛的一服清涼劑?
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