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士大池的神蹟
畢士大池 (Bethesda) 是耶路撒冷舊城穆斯林區的一組水池,位於耶路撒冷東北,因靠近古代的「羊門」(今天的獅子門附近),所以自四世紀開始又被稱為「羊池」。
日字形的建築物
畢士大的意思是「憐憫之家」或譯作「善堂」,換言之,該處是為那些患病者而設立的慈善之家。據現存的遺跡所見,現在的畢士大池是在一個廢墟的大坑中,坑內有石砌的牆壁、大柱子及拱頂等,原因是原來的地面不斷地填高,以致比水池高出約十米之多。不過,水池仍保留原狀--「日字形」的建築物,四周所見,有許多柱廊、柱頭、鼓形石塊等。
在20世紀初,考古學家White Fathers 開始在今天的聖安妮教堂 (Church of Saint Anne) 附近,離聖殿山北牆100米的地方發掘。他發現了兩個相連的大池,池分成南北兩部份,南池(向南的大池)面積約為71米x 51米,北池(向北較小的池子)面積也約有58米x 43.5米,兩池之間有一道橋,因此池的四邊與中間共有五條走廊,供求醫的人在此等候醫治,這與聖經所述,有五個廊子的說法相符。雖然現在池水已乾,但北池之北的地底下仍有水流出,曾從池中石級走下乾池中參觀,池底相當深。
癱子被治的神蹟
畢士大池之所以傳名至今,相信跟《聖經˙約翰福音》五章二至九節所記載的一個發生在畢士大池的故事有關:「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愈了。』)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愈麼?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罷。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
把行動融入信心
也許,大家會奇怪當日耶穌向癱子所發出的問題:「你要痊愈麼?」耶穌這樣會不會是「多此一問」呢?久病不能動的癱子,想的當然是「痊愈」;可是他回答耶穌時,並沒有直截了當地回答「很想痊愈」,反而用了很多藉口,例如說「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又或者說「自己不及別人快......」這是很多光想而沒有付諸行動者的問題。在我們身邊常碰到有些不想動(改變)的人,原因也許是他們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或內心懼怕再次失敗、或認為改變便是軟弱、或期待神蹟出現、或內心有太多藉口......
然而,耶穌的教導是要我們用行動來展示信心,因為單想而沒有行動是不行的,所以祂就吩咐那癱子說:「起來,拿著你的褥子走吧。」當耶穌把行動--「起來」「拿著」和「走」融入他的信心,那人立刻就痊愈了。同樣地,今天我們就像那個癱子一樣,諸多藉口但卻沒有落實執行的決心,但願我們都能從畢士大池的神蹟中學到功課。
聖安妮堂音響佳
順帶一提,在參觀畢士大池之後,不妨到旁邊的聖安妮教堂走一趟。據說,那是紀念「聖母」瑪利亞的母親安妮而修建的天主教堂,也是在耶路撒冷保存得最完整的十字軍時代的建築。在此教堂的地下,有一間小堂,傳說是「聖母」誕生的地方。這些資料未必完全正確,但聖安妮教堂內的音響絕佳則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團友入內,都會不期然引吭高歌,尤其在聖誕期間更會大唱聖誕歌《平安夜》《普世歡騰》《奇異恩典》......仿如天籟之聲,響徹整個會堂,那感覺很是震撼,更加要大聲宣告救主降生的大喜訊息!
黃廣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