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愛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福音15章13節)
摯的愛 犧牲的愛
趁著假期,與家人一起去看電影《悲慘世界》。電影改編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名著,雖然情節及歌曲都耳熟能詳,但感人之處仍舊令人熱淚盈眶。我偷偷拭淚時,發覺身旁十多歲的女兒在哭,身高六呎、年將二十的兒子也在哭,我那位多愁善感、看喜劇也哭的太太更不用說了。事實上,我想戲院中可能沒有一對眼睛是乾著沒淚水的!
電影為甚麼這麼感人?因為裡面描寫的是真摯的愛、犧牲的愛,其中包含的不只是男女間的情愛,更有母女親情、父女親情、友情、愛國之情、追求理想的熱情......每一關係中,愛的一方都甘心樂意地為被愛的一方付出一切,甚至生命:母親為養育女兒淪落風塵,最終染病身亡;養父為女兒隱姓埋名,更冒險拯救女兒傾慕的對象;年輕人為革命捐軀;朋友在戰火中捨己救人。
終極的愛 擺上生命
真正的愛,是為對方著想,成就對方的好處,終極的表達方式就是為了愛對方,甘願連自己的生命也擺上,與當代人對「愛」的理解大有不同。今天,當不少人說「我愛你」時,都以自我為核心:我愛你,因為你能滿足我某些需求,帶給我歡愉的感受;當你不能再提供滿足與歡愉時,便是我移情別戀之日了。
這種實用主義的「愛」,存著錯誤的觀念,即在於愛物而非愛人,誤以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是天經地義的。在物質泛濫的文化中,漸漸把對物慾的追求無限放大,一部汽車、一隻手錶可以賣至數百萬,名牌衣物、時尚首飾也可以是普通人辛苦一年半載的薪金。為了追求這些,人們不但把情感放在冰冷的物質之下,而且更糟糕的是把身邊人看成追求物質的棋子及踏腳石,把人視為達成一己私慾的工具。
愛的對象 彼此分享
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自知將要離世,與門徒傾心吐意地說了很多話,其中一句就是:「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特別要留意的,是當祂說完這話後又說:「你們若遵行我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 我們不過是萬千受造物其中之一,但祂沒有單單視我們為拯救對象,祂更不視我們為達成使命的工具,而是期望我們成為祂的朋友、愛的對象,在愛中同心合意、彼此分享。
按《聖經‧約翰福音》的記載,「愛」是主耶穌那晚分享的核心,祂三番四次地吩咐門徒彼此相愛,更說「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14章21節)「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15章9節)
道成肉身 十架捨命
當主耶穌說何謂最大的愛時,祂清楚知道自己上十架為世人捨命的時候將要來臨。祂的一生都在表明犧牲的愛,從降世為人的一刻,就已經犧牲了天上的尊榮。不少人夢想自己變成神靈,但主耶穌本身是神,倒因愛人的緣故甘願道成肉身,過有血有肉的人類生活。祂親嘗人間苦難,經歷生離死別,一生的結局就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在電影《悲慘世界》最後一場,犧牲捨命者都再度出場,合唱《愛人就是看見神的面》(To love somebody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因為主耶穌已經以身作則,說明甚麼才是愛,甚麼才是最大的愛。如果您願意接受祂的邀請,做祂的朋友、遵行祂的命令,彼此相愛,愛神愛人,就請用本版決志表與我們聯絡。
魏永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