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中的香港
在去年聖誕新年期間,有機會回香港探親,更有機會與朋友聚會,雖然當時香港的天氣寒冷,但心裡還是暖和的。在這裡討論數則熱門的香港經濟話題。
港人分歧加劇
香港特首梁振英因僭建問題,誠信大受質疑,缺乏立法會、公務員和市民大眾的支持,在推行各樣政策時面對很大的阻力,在元旦日更有團體發起倒梁遊行。一般新政府在上任後都會享受一段蜜月期,但自去年7月1日上任至今,新的特區政府一直面對強大的反對聲音,實是前所未見。雖然近日有團體發起「撐梁」運動,支持政府施政,但在這背景下,港人面對嚴重的分化。
在反對梁振英的聲音中,夾雜了一個所謂「我是香港人,不是中港人」的聲音,更在遊行中舉起殖民地的旗幟,突顯了中港融合的大環境中出現的中港分歧。當越來越多從中國來的人到香港旅行、生活、工作、消費、居住以至產子,雖然一方面可以刺激香港經濟,但也對整個社會帶來各樣的影響。在支持梁振英的群眾中,不乏一些新來港的移民,他們聲稱梁振英僭建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又說有誰沒有說過大話,不能要求特首做聖人。不錯,可能按照中國現時的環境,梁振英未必有甚麼大不了的問題,甚至可能是一個清官,但這正表達了香港人的一些憂慮,就是所謂核心價值正在受到衝擊,令港人產生了一些不尋常的反應。
人口不斷老化
這次回港主要的目的,便是要探望年老的母親和岳母,兩位老人家都行動不便,出外要坐輪椅。母親所住的是香港舊區,因此,在街上見到不少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家,奇怪的是推著輪椅的人,很多其實都已是花甲之年的長者。換句話說,老人家越來越長壽,因而也為特區政府未來的醫療、住屋及其他社會福利負擔加重,更百上加斤的,是部份人在不穩定的社會中都選擇少生,甚至不生小孩,對未來的社會發展極之不利。政府必須有長遠的人口政策去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引入更多年輕的移民,特別是國內移民,但這可能會加劇中港融合以及房屋需求的問題。
樓價高處未見高
香港的樓價自1997年高峰下滑,直至2003年沙士期間跌近谷底,隨著經濟復興,再加上不斷流入的國內資金,香港樓價不斷上升,特別是超過1000平方尺的豪宅,不少地區已大大超越1997年的高峰。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社會普遍要求新的特區政府,推出有效的房屋政策,解決市民置業的訴求,但在剛推出的施政報告中,並沒有甚麼具體的政策,能在短期內改善房屋供應短缺的問題。
自1997年香港回歸後,香港的房屋政策左搖右擺,缺乏長遠的方向和策略。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的八萬五政策,或許是一個穩定樓市的合理和長遠的政策,但在1997年金融風暴樓市崩潰的影響下計劃泡湯,只得草草收場。第二任特首曾蔭權為刺激樓市和經濟增長,減少土地供應,停建居屋,放寬內地人來港及投資,短期內確實令香港經濟迅速復甦,欣欣向榮,但背後卻種下了今日中港矛盾和房屋供不應求的禍根。現任特首梁振英在短期內也未必能改善土地供求情況,不少市民仍要面對買樓難、捱貴租的問題。只怕當特區政府開始增加土地供應,並大量興建公屋居屋的時候,已是兩、三年後的事,而且也正是美國加息周期的開始,令樓市及經濟面對強大的下調壓力。當不少業主因在高峰期購入單位,至終變成負資產業主的問題又再呈現,1997年時的經濟困境亦會復見。真盼望香港政府領導人能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去制定長遠的政策,這才是港人之福。
馮肇昌(加拿大渥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