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角度看樓市泡沫
講起樓市的泡沫現象,大部份人都會想起香港、上海、北京,又或多倫多和溫哥華。其實樓價從90年代中期不斷大幅攀升,遠遠超過一般物價和工資增長,並不單單是香港、中國和加拿大的問題,同樣的現象亦出現於世界各國,包括澳洲、紐西蘭、美國、英國、愛爾蘭、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及西歐其他較小的國家。
加國樓巿將步入調整期
自從2008年的金融風暴後,世界各地的樓巿都相應作出不同程度的調整,而其中四個國家,包括美國、愛爾蘭、西班牙和丹麥,更可說是經歷了災難性的跌幅,不單只影響有樓一族,更打擊整個銀行業。相反,只有兩個國家--加拿大和挪威現今的樓市水平,比金融風暴前的高峯期還要高。從世界各國在過去四年的經驗,可以推斷出加拿大的樓巿,必定會在未來數年步入調整期。
樓市的起跌,無疑牽動著普羅市民的心,對整體經濟亦有莫大的影響。雖然建築及樓房買賣相關的行業,只佔全國就業人口的小部份,但由於樓價持續上升而產生的財富效應,可令人增加消費意慾而帶動整體經濟。有研究指出,加拿大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三分之一是由於樓巿直接或間接造成。隨著外圍經濟環境逐漸改善,樓巿調整幅度的大小,將決定加拿大未來數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從樓市崩潰原因得出結論
加拿大的樓市是否已成泡沫?會否爆破?至今仍眾說紛紜,不過從其他國家的經驗,或許可得到一點提示。若然仔細分析美國、愛爾蘭、西班牙和丹麥樓市崩潰的原因,可得出兩個主要的結論。
一般相信泡沫愈大,爆破後的跌幅亦愈大,雖然看似合乎邏輯,但美國樓市調整幅度卻與泡沫大小不成正比。若然以市民的購買能力作為泡沫大小的指標,美國即使在2006年底的高峯,亦只是超出長期平均數的20%,而高峯期的愛爾蘭、西班牙和丹麥,卻是接近100%!由此可見,泡沫大小並不是唯一取決的因素。
第二個主要結論,是當樓價不斷向上的同時,過度放寬樓宇貸款條件便會惹來災難,美國的例子正好證明這點。雖然美國樓價從1995年開始,連續11年以每年平均7%向上升,但美國人民的稅後收入在同時期亦以每年約5%增加,而利率亦不斷向下調;因此,就購買力而言,2006年的樓價高峯對大部份美國家庭來說,仍然可以負擔得起。真正的問題是出於銀行為了吸引更多人可以買樓,而放寬樓宇貸款條件,例如提供無須償還本金只還利息的計劃,令一些本來不合乎資格的人士可以獲得貸款。一旦樓市作出調整,銀行的壞賬便在短時間內急升,從樓市降溫演變成金融問題,進而影響整個社會和失業率上升,導致惡性循環,令樓巿進一步下滑。
幸而,加拿大在這方面的問題並不嚴重,根據中央銀行的研究指出,即使樓巿放緩,對整體銀行系統的衝擊有限,大大提高了加拿大樓市軟著陸的可能性。
納言(加拿大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