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焦慮症
今時今日,焦慮症十分普遍,也是最能夠處理的兒童精神健康問題,越早進行治療越好,特別是在小學這黃金階段。實際上,大部份孩子的焦慮跟父母有關,只要家長有願意改變的決心和行動,便是治療兒童焦慮症的最有效良方。
三大焦慮主因
※生理方面:這與腦部化學物質有關,也有遺傳因素。若家庭成員患有焦慮症,孩子患病的機率會較高。另一方面,兒童早期發育不良,或出生時受創傷、缺氧、腦部受創;又或有被疏忽、被虐等經歷;三歲前跟父母或照顧者分離,例如被送返家鄉,由祖父母照顧等,都有機會影響腦部發育,繼而影響情緒發展。
※個人方面:跟本身性格有關,如較易焦慮、自尊心和自我形象低、對人生悲觀、為人緊張、思想負面等;被欺凌;來自父母或自己的學業壓力;家庭生活忙碌;活動過多等。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孩子很容易取得世界各地的消息:如天災人禍、金融海嘯、槍殺案等,均會增加他們的焦慮。
※家庭方面:家庭壓力大,如父母有精神健康問題,又或家庭經歷創傷,如父母仳離、生病、自殺、移民、搬家等。
常見焦慮特徵
※廣泛性焦慮:有很多擔心和恐懼的理由,經常擔心「萬一」發生甚麼事情、「要是」(what if)常掛在口邊。
※恐懼症:對某種處境或事物過度驚恐,嚴重地影響生活。以恐懼蜜蜂為例,若患者以為某些路段會有蜜蜂出現,他寧願繞道而行,甚或會發狂地亂跑,情緒失控。
※分離焦慮:害怕與父母分開,擔心父母會有危險,有時會以大吵大鬧的方法令父母留在身邊。
※社交焦慮:過度害羞,害怕一些社交場合,包括學校、同學的生日會、陌生的環境等。
※強迫症:有一些不合理的想法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需要做一些指定行為去舒緩,例如過度害怕細菌因而不停重複洗手。
※選擇性緘默症:在焦慮的處境中拒絕說話,如在學校不講話,但在家中完全沒有問題。近年移民家庭中的個案漸多,特別是發生在家說中文、外出時說英語的孩子身上。患者說話能力正常,在家可以口若懸河,但出門後便不發一言,在學校不言不語、不唱歌,只以手語表達。本國2%學童患有此症。
※後創傷症候群:經歷嚴重的心理創傷如身體、情緒或性被虐後,而引發長期的心緒不安。
兩個普遍現象
在近年處理華裔孩子焦慮症的個案中,發現兩個頗為普遍的現象:
※移民經歷:舉家移民,每一個成員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一般父母以為子女年輕,適應能力較佳,對環境、語言等轉變理應不難習慣;加上父母本身也有焦慮,因而忽略了子女亦有同樣的問題。很多孩子尚未能察覺或用語言來表達負面的情緒,只會以哭鬧、憤怒等舉動來發洩,父母卻視之為不聽話的行為,而不去深究內裡誘因。曾碰到一些怎麼也不願意步出家門的孩子,原來是他們感到大人的焦慮,因而想留在父母身邊加以保護。
※學習經歷:華人家長通常很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自幼便向他們灌輸「只要唸書好,其他並不重要」的觀念。到子女升上中學,縱使家長或會略為放鬆,然而,父母高要求的標準早已烙印在子女心中,形成壓迫感,致令孩子覺得,讀書不是個人選擇,而是為了父母。加上好些家長常把「犧牲一切來移民,全為子女前途著想」掛在口邊,使背負著沉重期望的年輕人,焦慮大增。
把握黃金機會
安省約有6%兒童和青年患有嚴重焦慮症,需要接受治療。
假如焦慮的感覺持續超過一個月,影響正常生活,就可能是患上焦慮症,必須找醫生確診。不少華裔家長對兒童(18歲以下)精神健康認識不多,也不會跟他人傾談,以為子女長大後,問題自然會消失。通常等到學校提出要求,家長才會接觸社工、醫生等專業人士。其實,焦慮症是最能夠處理的精神健康問題,越早進行治療越好,特別是小學這黃金階段;當孩子升上中學,個別的學科老師較難發現學生的情緒需要,中學生亦不大願意見醫生,困難度大增。
焦慮症是兒童非常普遍的精神健康問題,可由家庭醫生診治;如有需要,家庭醫生會轉介孩子給精神科醫生,到時家長可決定會否接受藥物治療。另一方面,心理輔導是十分重要的,通常由兒童心理學家、輔導員或社工負責。過程包括學習洞悉情緒、有效管理焦慮的感覺、緊張時懂得放鬆身體和呼吸、改變負面思維、注入彈性和正面思考,以能有效地面對和處理焦慮的處境(認知行為治療法)。焦慮症成因眾多,通常患者的身心早已接受焦慮狀態,所以療程需三個月以上,過程中學童可如常上課,並學習應付焦慮的方法。
家長幫助有法
父母必須明白,不論成人或孩子都有焦慮的經驗。有焦慮症子女的家長,更需要瞭解何謂「焦慮症」,除了把這病症正常化外,還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然只會令孩子的焦慮上升,且要不時給予孩子恰當的安慰和保證,讓他們感到被接納。
逃避問題只會令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好的方法是面對它。曾處理過一個有分離焦慮症孩子的個案-女孩在家必定會緊緊跟著媽媽,也要媽媽陪睡......這位媽媽首先幫助女兒明白,她在不同情況的情緒反應,並將情緒量化(以1-10計算),例如見不到媽媽是10、黑暗環境是8等,然後逐一去克服。當時的考驗是,幾個月後女兒將要參加學校露營。事前,媽媽逐步挑戰她:不再陪睡、讓她到好友家中過夜。入營時,叫女兒帶著媽媽的照片,允許她每日致電家人一次。沒想到女兒在營中玩個不亦樂乎,壓根兒忘了打電話給媽媽;出營回家倒頭便睡,醒過來後才曉得媽媽不在身邊。經此一役,女兒自覺非常堅強,自信心飊升,分離的恐懼被克服,結果焦慮消失。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的焦慮必定跟父母有關,所以家長只要有願意改變的決心和行動,便是治療兒童焦慮症的最有效良方。
※身教的重要性:雖然小孩不擅於以言語表達或處理問題,但絕對懂得察言觀色。如果家長沒有先解決個人的焦慮問題,很容易就會將之傳給子女。故此,為自己、為子女,家長不妨放鬆點,不要過份執著。
※避免過份照顧:太保護孩子,等同奪去他們獨立的能力,令他們凡事倚靠父母,不敢也不懂如何處理壓力,焦慮越發增多。
※建立堅固關係:正面的家庭關係,加上安全、有規律的生活是必須的;父母需要無條件地愛孩子,但對其行為品格仍須有所要求;切忌把子女跟他人比較,製造緊張情緒。
※孩子實踐自信:能幹、反應太快、過早下定論或命令的父母,往往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引致焦慮。當看見孩子能自己處理壓力、表現從容時,父母應多加稱讚,建立其自信心。
請記著:焦慮症是最能夠處理的兒童精神健康問題,切勿諱疾忌醫。
周慶芬(註冊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