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樓最後的晚餐
馬可樓 (Upper Room) 的拉丁文原意為「飯堂」(cenaculum),又名「晚餐樓」或稱「最後的晚餐室」。它位於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舊城牆外,若由錫安門往城外西南方,走一百米左右便可抵達。
最後逾越節晚餐
由於在這裡發生過的事蹟不少,且在基督教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基督徒視之為非常神聖的場所之一,數百年來吸引了無數的信徒前往參觀。
許多歷史學家推測,馬可樓是主耶穌和12門徒共享最後一次逾越節晚餐的地方。在此不妨簡略講一下逾越節的背景,好讓讀者明白逾越節晚餐的深層意義-昔日以色列人曾在埃及過著苦不堪言的為奴生活。神差派摩西作民眾的領袖,預備帶領他們離開埃及;但當時的法老王多番阻撓,結果神降十災。在前九災施行時,法老王屢屢反口,不讓他們離去。直至擊殺長子(第十災)的警號發出後,人人自危;神吩咐以色列人把羔羊的血塗在門楣上,擊殺天使看見就會越門不入,屋內的長子性命可保。自此,以色列人每年都進食逾越節晚餐作紀念。當日耶穌自知將會成為逾越節的代罪羔羊,將要為世人釘死在十架上,流出寶血,相信的人在祂的寶血下便得到拯救,為此,耶穌特意選這一晚與門徒共進最後的逾越節晚餐。當夜,祂為門徒設立聖餐,並以餅和杯代表祂身體(肉)被擘開、寶血為罪人流出。歷史學家也相信,耶穌復活之後,曾兩次在此處向門徒顯現;而到了五旬節,門徒亦在此聚集,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換言之,馬可樓是初期教會傳福音的總部;同時,第一間在耶路撒冷的家庭教會也是從這裡開始。
為世人捨命犧牲
這家庭教會在拜占庭時代被擴建為「神聖錫安教堂」,可惜在公元後614年被波斯人摧毀。十二世紀十字軍重建該堂,使它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兩層樓獨立小教堂,從屋頂的設計方式便可看出,那是當時十字軍的哥德式建築風格,當然這已經不是昔日耶穌時代的馬可樓了。1552年,土耳其人將基督徒趕出上層禮拜堂,又增建了一個領禱塔及一個祈禱的壁龕,並把馬可樓變成回教清真寺,禁止基督徒和猶太人進入,長達五百年之久。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馬可樓,只是一間空房。走進裡面,你會看到一個用以色列的土產-橄欖葉、麥子和葡萄砌成的藝術品,象徵為世界祈求和平的意思。壁柱的柱頭上面,則刻有「鵜鶘‧基督」的飾紋。相傳鵜鶘是一種極之愛護子鳥的鳥類,遇上饑荒,牠們寧可自撕胸肉來哺餵子鳥,跟基督因愛世人而捨命的犧牲,不謀而合。
設立聖餐的情景
來到馬可樓,耶穌設立聖餐時的情景又再現眼前: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 耶穌是逾越節被殺的羔羊,為救我們而死在十字架上;但願我們能效法耶穌,為尋找迷羊而不問代價,全然付出,以討主喜悅。
黃廣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