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媽媽
在加拿大的華人圈子有這麼一群女性,她們或擁有高知識水平、或家境富裕不愁經濟、或從來沒有步入社會工作......但卻有一個共同的任務-留在孩子身邊,陪伴照顧、讓他們可以在加國完成學業,她們有一個共同名字-陪讀媽媽。
一知半解仍要下決定
紅英選擇沒有任何朋友的Newmarket,作為她和15歲兒子的落腳點,她希望兒子能入讀一所較少華人學生的中學。正因為如此,紅英遇上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難-由於華人少,學校沒設翻譯服務,對初來乍到、僅懂一點簡單英語會話的紅英來說,在溝通上出現很大的困難,甚至無法替兒子選課,更別說解決一些更複雜的問題了。紅英惟有經常打電話向居住在多市的朋友求救,可惜因地區和距離,她能得到的幫助也很有限。她說:「朋友已盡力幫忙了,很多事情還是要靠自己摸索,有的順利解決,有的要事後補救,一知半解仍要下決定,更要承擔每個決定的後果,當中的困擾和難處,難以想像。」作為陪讀媽媽,紅英不單要為孩子操心,而自己也要友人排解內心的不安和擔憂。
女兒好玩丈夫施壓力
另一個陪讀媽媽少霞,最大的困難不是語言問題,而是要跟女兒一起迎戰新生活。16歲的女兒來加以後,很快便交上一班同齡、好玩的朋友。開始時由媽媽接送返學,過不久女兒已經說要自行出入,幾乎每天都有藉口遲歸-今天說要到圖書館溫習、明天說要到同學家做Project、後天則說要留在學校看球賽......周末總是一早不見人,手機永遠不接,害得媽媽日夜望女歸,擔驚她安全之餘,更為她的功課成績而著急。反觀大小姐,懶洋洋的毫不在乎,一心抱著重讀或轉唸私校的心態,少霞無奈之極;另邊廂,丈夫又施予壓力,認為出國移民、大灑金錢全為要女兒成材,偶有差池,少霞定受責難。難怪她說,陪讀媽媽不易為。
跨越暴風少年放任期
如雲在加國經歷了10年的陪讀歲月,她坦言:「幸好有上帝,否則我沒有辦法獨力支撐;幸好有聖經的教導,否則我無法教導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幸好我們一家都相信耶穌,即使分居兩地,仍能維繫著愛、彼此諒解和支持。
「每當遇上困難,我會立刻祈禱,教會姊妹們更在多方面給予實質的幫助。直至今天,我仍無法為陪讀生活作結論,我只知道,在這10年裡,雖然經歷困苦難處,縱使孩子也曾有過暴風少年的放任期,但自從領他參加了春令會,在教會結識了一班青少年之後,他就變乖了,由那時起,我這個陪讀媽媽就變得輕鬆多了。」
認識耶穌者最為聰明
其實,在這些陪讀家庭中,陪讀媽媽的遭遇大同小異。無論來自何種背景、那個地方,她們都要面對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生活、習俗;克服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孤軍奮戰的無助。很多時,因落差太大而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無奈、苦悶等心理狀態。
當然,最叫她們擔憂卻又難以控制的,就是子女無心向學,甚至誤入歧途。
環境不會改變,但是,人可以變。大部份的陪讀媽媽在經歷過適應期後,都能「為母則強」,然則,因為家庭結構欠缺了重要的父親一角,即使熟悉了環境、習慣了生活方式,陪讀媽媽們依然要承受各種壓力;為此,認識耶穌、以祂作人生倚靠者最為聰明。
言琛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