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 激勵人心
神按著祂美善的形象造人,故此人有良知和善心,人生也有著崇高的意義及存在價值。人是群居的,互相影響、息息相關,若然大家彼此相愛、關心社區的需要,本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心去行善,將發生在我們周遭的「好人好事」加以報道表揚,自會激勵人心,對民眾產生正面的影響。
傳媒讀者 互相影響
傳媒影響讀者,讀者亦影響傳媒。
現今主流傳媒崇尚自由開放價值觀的潮流文化,認為夠「酷」(cool)、有型、痛快,因此樂於爭相報道和高捧有關的新聞;反之,傳統價值觀卻被貶為沉悶、過時,因此被刻意忽略。如充滿爭議性的「安樂死」問題,我們不難看到傳媒片面地報道病人受苦慘痛的一面,並大聲疾呼這樣維持生命是殘忍的,卻鮮少讓受眾看到尊重生命的個案,或親友堅持照顧病者至最後一刻的鼓勵性和正面心路歷程。這現象多少反映出,現代人不想面對痛苦,或以終止作為解決問題的捷徑。
我認為傳媒人有當盡的責任,不單要如實報道新聞,且需有正確的判斷力,例如應選擇不報道某些主流大肆渲染的失實新聞,從而起著平衡新聞的作用。
讀者對新聞是有期望的。不過,可能鑒於成長背景、社會風氣及生活壓力太大等緣故,讀者多被小報所發表的新聞-以易讀及譁衆眾取寵的題材為主所吸引,對嚴肅的社會問題則興趣不大。我生長於前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港民普遍只顧拼命賺錢,一貫政治冷淡;及至移居加拿大,同樣為應付生活所需,奔波勞碌,無心也無力關心時事,缺乏政治意識,無怪乎華人投票率長期處於低位。
上帝造人 良知善心
神按著祂美善的形象造人,故此人有良知和善心,人生也有著崇高的意義及存在價值。人是群居的,互相影響、息息相關,若然大家彼此相愛、關心社區的需要,本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心去行善,將發生在我們周遭的「好人好事」加以報道表揚,自會激勵人心,對民眾產生正面的影響。例如香港爆發「沙士」(非典肺炎)期間,謝婉雯醫生捨身救人的事蹟,正是彰顯人生高尚情操的典範。市民因著她的善行,體會何謂「醫者父母心」,從而更加敬重醫療工作者;她更被港民尊稱為「香港的女兒」。
新聞資訊 融入生活
現在身為教育工作者,我樂於把新聞資訊融入課程中,目的除了提高學生們的關注度和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時事關乎普羅大眾,也是生活技能之一。在取材方面,該切合孩子的年齡和需要,透過討論,開闊他們的眼界、刺激思維、發展判斷力、學習明辨是非,避免人云亦云。教導孩子在以個人作出發點外,還應顧及他人的需要,並實踐公民責任,貢獻社區,例如趁聖誕佳節,可以將食物捐給食物銀行、奉上愛心禮物盒等等。經過一段時間,我發覺學生已逐漸從被動變為主動,他們留意和熱心評論四周發生的事物,甚至作出適當的回應行動。
課堂的時間和影響畢竟有限,其實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父母的身教,以及家庭的氛圍。家長切忌擺出一副「各家自掃門前雪」的自私模樣、單單著眼於為錢拼搏、為口奔馳,或者只專注全力催逼孩子成材等個人狹窄觀念,卻不大理會社區、國家、世界動向,漠視參與社區公益,也不期望子女有這方面的意識,甚至當孩子觀看新聞節目時,動輒以各種理由阻礙他們......結果,只會培育出極度自我、對時事冷淡的下一代。
造福社會 意義人生
追求快樂又有意義的人生,應是每個人的目標。在尋找的過程中,不少人都以滿足肉身和物質享受為主,可惜那只會帶來短暫的快感,且需要填滿不停的苛索慾,這也非易事,因為衣食豐足並不等同擁有豐盛喜樂的生命。好些人則以關懷別人、熱心公益來獲取快樂,如微軟公司(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他在事業財富兩者兼得的情況下,卻把人生導向轉移於慈善公益項目,從中達到不同層次的快樂和滿足。
好些人更輕看個人需要而為他人謀求福利,追求人生更偉大的意義,本國著名運動員泰瑞‧福克斯(Terry Fox)便是更佳的例子之一。他因骨癌截除右腿,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看到癌症兒童所受的痛苦,便發起為癌病患者籌款的「希望馬拉松」(Terry Fox Run),呼籲國民支持癌症研究,無數病人因其善行得到存活的機會。雖然他病逝至今已經32年,但每年世界各地仍有長跑籌款活動,可見其精神仍影響深遠。
好些人從造物主的角度來看真正有意義的人生,追求永恆的福樂和獎賞,為此,他們甘願放下今生短暫的名譽、地位、權利、安穩生活、幸福家園......以百姓的需要和尊嚴為重。不少宣教士(如戴德生先生)都是推動及爭取民主的先驅,而推翻滿清政府、建立民國的孫中山先生,也是這麼一名基督徒。
當一個人著重人生崇高的意義和價值,願意捨棄個人的利益,來成就他人、造福社會,不單快樂指數較高、抗衡逆境的力量較大,其生命的意義和素質也得以提升,並為社區締造更多真善美的「好人好事」。
回顧與前瞻
請寫出你在2013 年內做過的三件「感動事件」:
1.
2.
3.
2014 年,你希望在家庭、工作、社區,做些甚麼「感動事件」?
1.
2.
3.
資料提供:賈慶秋(前資深傳媒人,現任教育工作者) 整理:惠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