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MH17空難舉世震驚
在7月17日,載有283名乘客和15位機組人員的馬航客機,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吉隆坡途中,在烏克蘭東面,接近俄羅斯和烏克蘭邊境的衝突地區被擊落。事件令舉世震驚,更令人關注高空飛行的安全。
巨大人命損失
MH17不單是一些字母和數字,也是代表著298條寶貴生命和他們背後的故事。死難者超過一半共193名是荷蘭籍,43名是馬來西亞籍,包括一對在鹿特丹經營餐館的夫婦,丈夫來自香港,太太是馬籍華人。當中有一批前往澳洲參加愛滋病會議的專家,還有大馬首相的外婆;不少乘客是全家遇難,有一個來自澳洲的家庭,是祖父帶著三個年幼孫兒先行回國,好讓孩子的父母在歐洲延續假期,不幸一家人卻從此訣別。
空中的謀殺案
馬航MH17在10,000米的高空被擊落,殘骸散落在烏克蘭東部的一片田野裡,雖然航機黑盒子只是剛剛尋回,但幾乎已肯定是遭飛彈擊落。能在這個高度摧毀目標,相信是俄羅斯製造的「山毛櫸」導彈,但目前仍未能證實是親俄的烏克蘭分離分子,還是烏克蘭政府軍發射導彈。雖然有許多跡象顯示是叛軍所為,但叛軍堅決否認,並反指是政府軍的陰謀。由於空難出現在作戰區域,許多證據正逐漸被毀,令搜證十分困難。無論是哪一方所為,都必須找出並嚴懲肇事主謀,才能稍稍消除受難者家屬的悲傷。
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民航班機被擊落的事件,但卻是人命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在1983年,由紐約市飛往首爾的大韓航空編號007班機,因某種原因偏離航道,
誤闖敏感的蘇聯軍事設施區域,被跟蹤的蘇聯戰機擊落,全機269名乘客和機員葬身大海,新聞雜誌曾在空難發生後以「空中的謀殺案」(Murder in the Air)為封面。由於災難發生在冷戰時期的蘇聯上空,家屬只能坐船靠近飛機墜落的公海,憑弔遇難的親人,而詳細內容至今仍然是個謎,但在某層面上與今次馬航空難有許多共同之處。
兩次空難的飛機都屬於亞洲的航空公司,都是從國外飛回本土機場,載有大量的乘客包括外籍旅客,在飛越敏感區域時被擊落;而且空難發生後,涉嫌的肇事者都在起初堅決否認,而且盡量毀滅證據。但是,馬航空難墮落在陸地,加上今天的先進衞星監控和其他科技,相信行兇者最終必能被繩之於法。
龐大財政損失
短短四個月,馬航遇上兩次如此巨大的空難,在航空歷史上極為罕見。連同3月份至今仍失蹤的馬航MH370班機的239位乘客,一共有537條生命,在不明不白的情況下消失,令人哀傷和感嘆生命的短暫。兩次空難不單令馬航損失慘重,乘客量更大幅鋭減,並出現購票者退票潮,馬航股價也因而被重挫。不少分析家估計,馬航將面臨破產威脅,由於馬航大股東為大馬政府,或許會逼使政府將馬航私有化,然後再注資令它繼續經營。
馬航的例子見證經營航空公司的艱難,需要巨額的資本投資購買或租賃飛機,更要面對經營成本上漲,特別是燃油價格的波動,以及強大的工會勢力,令勞工開支難以削減,而且面對激烈的競爭。近年恐佈分子的襲擊威脅,一方面增加保安開支,另一方面打擊機位需求;而每當遇上巨大的空難時,航空公司更會面對巨額的賠償和訴訟,將過去辛苦經營得來的利潤,完全抹去。
作為投資者,投資航空公司股票的下行風險,遠遠超過股價上升的潛在回報,因此,股神巴菲特曾指出「航空業是投資者的死亡陷阱」。在過去的100年,投資者向航空公司和飛機製造商投入大量的資金,卻只有很壞的結果。北美洲過去數十年,有不少的大型航空公司倒閉或申請破產保護,加拿大國際航空(Canadian Airline International)已經倒閉,而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前稱楓葉航空)亦剛從2012年的破產保護中走出來;同樣,美國不少大型航空公司不是早已倒閉(例如一度家傳戶曉的泛美航空 Pan Am),就是曾經受破產保護(例如聯合航空和美國航空),投資者最好還是敬而遠之。
悲劇會否重演
最令人關注的問題,是突襲民航班機的悲劇會否重演?在這個充滿動盪的世界裡,不少地區爆發局部衝突,航空公司是否應該早早改變航道,避免殃及池魚?由於許多航道都是建基於最短的飛行距離,以縮短飛行時間和減少燃油消耗,若是更改航道令經營成本上升,乘客又是否願意付較昂貴的機票?另外,假若一些地對空長程導彈落入恐佈分子手上,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在這動盪不安的世代裡,只有已經得著永恆生命的人,才能在各樣變幻的環境中,得著真正的平安。
馮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