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 保障健康
食物安全是民生非常重要的一環,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只要徹底清潔雙手和食物用具、把生肉跟其他食物分開存放、以適宜的溫度冷藏及烹調,就可避免交叉感染及食物中毒等問題,也是保障食物安全、家人健康的最佳方法。
肉類保鮮的方法
選購鮮肉,以大型超市及可靠品牌提供的產品較為安全。來源不明的肉類,不單令受感染的機會大增,而且一旦被細菌或微生物污染,更有引致食物中毒的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買回來的生肉,最好即時放入冰箱,以4℃(40℉)以下的溫度冷藏。用鹽或醋醃肉雖有防腐功效,但一般來說,生肉仍須在兩日內烹煮最為合宜,若然存放4至5日後才處理,肉質可能有變。當肉類變色或隱隱發出味道時,代表已經開始腐化,不宜食用,應該丟掉。
別以為煮過的肉一定安全,因為有可能未完全熟透,當中的水分和溫度,往往是細菌增生的溫床。無論生肉或熟肉,都不應該放置於室溫(這是令細菌快速增長的環境)超過兩小時,存放入冰箱保存較為妥當。
冰箱解凍最安全
把食物放入冰櫃(freezer)儲存前,最好寫上日期,並按日期的先後次序食用,免得越積越「舊」,越積越多。肉類冰凍過久會令大部份水分流失,肉味和口感失真,所以不應放置超過一年。
好些人愛在臨睡前,把肉類由冰櫃取出,以室溫或放在熱水解凍,等到翌日早晨處理時,外層的冰已經溶化,肉質變軟,但裡面的冰尚未溶解,為細菌提供滋生機會,這並非適當的解凍方法。較快速和合適的方法,乃是把肉類 放入膠袋中,以流動的自來水解凍;最安全的做法,還是放在冰箱解凍(需時1至2日);需預先計劃。
應避免交叉感染
妥善儲存及處理食材,避免發生交叉感染,有助保障食物的安全。我們的雙手佈滿細菌和微生物,因此接觸食物前該徹底洗手。分別以不同容器盛裝生肉、熟肉,在冰箱內分開存放-熟肉在上格,生肉在下格,為的是防止生肉汁滴在其他食物上。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來切生肉和熟肉。用完的器具,亦要清洗乾淨。
烹煮溫度最重要
有些細菌在低溫狀態依然可以生存,因此烹煮肉類的溫度必須夠高,例如:煮熟整隻家禽(雞、鴨、火雞等)所需的溫度為82℃(180℉),以免裡外生熟程度不一,令細菌滋生;炆牛腩、焗雞胸等所需溫度為73.9℃(165℉);碎牛肉、羊肉的溫度為71℃(160℉)。
煮滾肉類後,可以再煨一會兒。想保險一點,不妨切開檢查,或以利刀或長針插入測試,沒有血水流出,代表已經完全熟透。
預備午餐有妙法
不少上班族或學生需自備午餐,簡單方便的三文治及沙律乃熱門之選。購買凍肉(deli meat)時要小心,盡量挑選新鮮的,回家後存放冰箱內。三文治及沙律的所有食材必須冰凍,避免或少用蛋黃醬(mayonnaise),因當中蛋和奶的成份較易變壞。要是用吞拿魚的話,可加些檸檬汁保鮮。暖和的環境有助細菌增加,因此三文治及沙律需存放於冰袋或冰盒內。
用保溫飯壺盛裝飯菜或麵食等食物前,緊記一定要把食物加熱至82℃(180℉),半溫不熱的溫度最易令細菌繁衍。
細菌引致的問題
加國食物中毒的個案中,以沙門氏菌及大腸桿菌較為普遍。例如生蛋及未熟的雞肉含有沙門氏菌;處理食物前沒有洗手,或食物掉在地上沾著穢物等情況,也有機會感染沙門氏菌;發病時,會出現肚痛或腹瀉等病徵。吃生牛肉、未煮熟的肉類,亦有可能感染大腸桿菌,嚴重的會令人大便出血、腎臟出現問題,危害健康。
食物安全是民生非常重要的一環,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只要徹底清潔雙手和食物用具、把生肉跟其他食物分開存放、以適宜的溫度冷藏及烹調,就可避免交叉感染及食物中毒等問題,也是保障食物安全、家人健康的最佳方法。
資料提供:程文鈿(註冊營養師)整理:惠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