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神話終於破滅?
最近全球金融市場再次出現波動,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放緩,觸發新一輪軟著陸和硬著陸的爭論。
經濟體系三大類別價格
筆者在過去曾經提過,研究中國巿場的分析員基本可分為兩大系-「中國必亡派」和「中國神話論」。每當中國經濟出現負面消息時,必亡派自會迫不及待搬出一大堆數據,指出官方數字只是假象,和中國經濟的實質情況相差很遠。以最近為例,官方正式公佈的第二季增長率為7%、第三季是6.9%,必亡派就認定,實質的增長只是5%左右,硬著陸的情況已經出現,中國經濟神話終於破滅。在此無意加入戰團,支持神話論或必亡派,因為從長遠角度而言,中國近半年的經濟增長是7%還是5%,根本不是重點,更重要是要明白今天中國經濟所面臨的結構問題是甚麼。
一個經濟體系基本上有三大類別的價格:第一是貨品和服務價格、第二是工資、第三是借貸利率。若要把有限的資源有效地投放在不同的生產上,三種價格都要定得恰當,不然,資源就會出現錯配的情況,高效益的產業得不到適當資源讓其發展,相反低效益的產業就過分發達。對未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來說,基本上所有價格都由政府決定,小至一條褲、一斤菜、各級工人工資,大至各項大型基建和商業投資,都是政府行政分配,結果造成種種因價格嚴重失衡而令資源錯配。就以工資為例,劃一的工資表面上是公平,卻造成大部分人無心工作的反效果,更令國營企業出現大量冗員。此例說明價格設定在一個不恰當的水平,會直接影響一個社會整體的生產力。
為了讓資源得到適當分配,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就是逐步引入巿場去決定不同貨品和服務價格,以及用生產力作釐定工資的標準,從而改善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到了90年代中,貨品和服務的定價和工資的高低,大體上都是由市場機制決定,為引入外國投資和日後成為世界工廠奠定重要基礎。
操控金融市場借貸利率
可惜到今天,金融市場和借貸利率依然由政府操控,而近年因金融風暴而引發一連串的債務問題,突顯出問題的嚴重性。中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為了刺激經濟卻不考量經濟效益,透過其直接控制的銀行體系批出大量貸款,結果發現許多項目根本不符合經濟效益。問題的核心是政府最初把貸款利率壓得過低,導致企業過度投資,最終因無力還款而變成銀行壞賬,即使當日銀行發現問題,仍然願意繼續貸款,因為知道一旦出現問題,最終仍會由政府收拾殘局。
經此一役,中央政府明白到,這種純粹以過度借貸去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並不是長遠之計,若然不能解決金融市場的失衡,最終有一天借貸會失控。從過往一直由政府操控的金融制度逐步開放,引入巿場機制,以投資回報率和風險去釐定借貸利率的高低,以及一間公司長遠的價值,是未來數年中國經濟改革必須走的一步。
長時間試驗才取得平衡
理論上,這是淺顯的道理,但實際執行上卻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特別是在整個金融改革過程中,巿場和政府之間的互動和扮演的角色,必須經過長時間試驗才能取得平衡。當中必然會出現錯誤,那是正常的;就如改革開放初期,當貨品價格和工資與市場接軌的時候,同樣發生多次嚴重的失誤,令物價在短期內飈升和經濟過熱,導致中央政府最後要急刹車,令經濟大幅回落。中國經濟無疑是經過了黃金十年,但從一個比較全面的角度去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就會明白,中國經濟從來都不存在所謂神話,硬著陸曾多次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出現,若然焦點永遠只放在軟著陸和硬著陸的爭論之上,就會忽略背後的大圖畫。
納言(加拿大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