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進出口批發商馮鈺生
看準移民市場 多倫多創業
馮鈺生(Johnny Fung)1973年在香港中學畢業後,工作了四年便前往美國升學,完成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並在三藩市從事食品進口工作,且已取得綠咭,生活穩定,在那兒可算是落地生根。後來因為家人的建議,才轉移基地。Johnny回想:「媽媽看準港人移居加國的市場,加上我在食品進出口的經驗,所以鼓勵我們三兄弟在多倫多創業。」於是,Johnny在1987年來到多倫多作先頭部隊,成立食品進出口貿易批發公司。
雖已按照計劃成立了公司,只是兩位兄長卻沒有如期加入。Johnny說:「公司開業一年後,大哥、二哥隨家人分別移民到美國和澳洲,我只好獨力經營,一人身兼多職-從入貨、落訂單、推銷甚至送貨都親力親為。」
不同族裔移民 市場多元化
當年食品批發市場的主要對象是香港移民,因此,Johnny訂購的貨品,也以港人口味為主,批發兩大類貨品:乾貨(海味、醬料、餅食等)和冷凍食品(冷凍海產、腐皮、急凍點心等)。昔日,很多食品店是由香港移民或老華僑經營,後期因人口的轉變,開始有一些來自亞洲不同地區的投資者加入,習俗、性格、經營手法各異。Johnny補充說:「昔日的老華僑較重感情,也較為有耐性。近年的新投資者則更有規模和制度,甚至企業化,發展成連鎖店。」他不諱言:「當年市場需求相當固定,也沒太多其他族裔經營食品店,利潤較好;近年則多了不少越南、中國大陸、臺灣的移民,不但入口的品種多元化,就是創業的同行也大為增加。另外,還有家庭式經營者加入競爭,他們多採取薄利多銷的手法求存。」換言之,市場的競爭大了。
開拓另一市場 引入新雞種
這些年間,Johnny隨著市場的轉變而調整經營策略,由去年8月開始批發鮮雞隻。他指出:「加拿大國民每人每年食用約32公斤雞隻,可見甚具市場潛力。由於我們其中一名合夥人曾在加拿大安省雞農協會(Chicken Farmer of Ontario)工作多年,經驗豐富,因而讓我們有機會把這法國種而在美國農場培植的沙蘇(Sasso)雞隻,引入加國市場。」
在此之前,Johnny特別走訪在美國的供應商,瞭解沙蘇雞的飼養過程、宰殺及冷凍的處理。他進一步解釋:「一般供應給市場的雞隻俗稱『白雞』,
從出生到宰殺是4-5星期,某些雞農為了加速雞隻生長和減低患病率,更會在飼料中加入激素或抗生素。而沙蘇雞的生長期是8-10星期,之後才被送往屠場,再推出市場售賣,賣點在於皮下脂肪少、肉質鮮美。」
此外,冷凍的工序也有別於一般雞隻,Johnny指出:「一般雞隻被宰殺後,會被放入冰水降溫,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衍生沙門氏菌;而這種沙蘇雞的冷凍處理,有別傳統的方法,是被單個吊在冷凍房內降温,大大減少細菌交叉感染的可能,肉質亦更結實。」
Johnny以批發乾貨起家,因而在開拓新市場之初,需要加倍努力,四出聯絡,不但向華人超市入手,更積極在西人超市推廣,漸漸積累了一定的客戶。
生命走到盡頭 重返神的家
現在,Johnny除了經營生意,也參與教會事奉。他自言,是因為有過一次徘徊死亡邊緣的經歷,才讓他再次回到神的身邊。「我在中小學時已認識基督教,身邊也有不少基督徒朋友,雖然知道有神,卻沒完全敞開心靈去認識祂,也自覺不夠『資格』作基督徒。」然而,神藉著患病的經歷,把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徹底改變過來,引領他返回神的家,再嘗豐厚的主恩。
2006年,Johnny確診患上第四期大腸癌,他的家庭和事業都面臨嚴峻的考驗。在那段期間,太太、教會牧者和弟兄姐妹都不斷為他祈禱、關懷他、安慰他,讓他再次經歷神奇妙的愛。他感恩地說:「當時由於癌細胞轉移到肝臟,我接受了化療,仍要切除百分之六十的肝臟,身體十分虛弱。可是,神從未離開我,在治療的路上一直伴我同行,讓我有平安。為此,我再次立志,學習凡事交託。」
至今,Johnny仍要接受定期檢查,康復情況尚算理想。以往每天工作十多小時的他,現在學習把步伐稍為放緩,重新思索神在他生命裡的計劃,也樂於在工作上見證主。
堅守職場本分 以誠信待客
在商言商,做生意當然要有利可圖,只是,Johnny認為有些原則必須堅守。他坦承:「在工作中確會遇到好些引誘,也有不少灰色地帶,可是我以『誠信』作經營之道-不瞞稅、做事公正。」這些年,他的真誠,不但得到一班老客戶的信任,更贏得長久的友誼。
Johnny深信,自己雖然不是走在前線直接作傳福音的工作,但他在工作崗位上,同樣可以為主作生命見證。只要有一顆願意為主作光作鹽的心,必能叫別人得著祝福。
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