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顧者的角色
照顧精神病患者的責任,通常由他們的家人和朋友承擔;關顧者的角色非常吃重,能帶動或扭轉局勢。在面對這場漫長的戰爭時,病者和關顧者都極需龐大的社區資源、群體力量作後盾,正如非洲諺語說:「培養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努力」,此話絕對適用於照顧精神病患者方面。
愛是先決的條件
好些人仍然戴著有色眼鏡對待精神病患者,或是冷眼旁觀、刻意逃避......這些敵意的態度,會令患者及其家屬感到被歧視,徒然加添他們的痛苦。何謂成功的關顧者?無條件的愛,便是箇中的要訣。如《聖經》所言:「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4章18節)沒有愛、不可能長時間付出;不出於愛,根本無法堅持下去。
明白病情及危機
精神病患者雖沒有表面身體的障礙,但內裡卻深受思想情緒長期的煎熬,更加需要有人同行和鼓勵;可是事與願違,他們往往被社會誤解有暴力傾向而遭歧視疏遠,也有因令家庭陷入病苦中,而被家人遺棄。
由此明白及理解精神病情和危機極其重要。沒精打彩、失眠、負面情緒湧現、感到全無價值等癥狀,都是抑鬱病的警號,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殘或自殺的行為。去年短短六個月內,大多市發生不止三宗華人抑鬱病患者自殺身亡的悲劇。那些「思想正面一點、放鬆些」的安慰說話,完全無補於事,必須馬上尋求專業的幫助。
如果在公眾場合(如工作坊、教會崇拜),發現身旁有人情緒不穩、喃喃自語等舉動,不妨詢問他們的情況,或告之主辦單位,由工作人員處理。有時候,讓他們休息可能已能舒緩情緒,解除危機。
預防勝於治療,關顧者最好能積極參加輔導中心(例如泉源輔導中心)與不同教會或社區專業圑體所舉辦有關的工作坊、研討會和培訓課程等,提升對精神健康的理解和危機處理的認識。
注意身心靈健康
長期付出會教人心力交瘁,甚或放棄。關顧者該正視自身身心靈的健康,例如,讓朋友成為情感的支持和網絡、參加關顧人和全人健康課程,令自己有力量繼續跟患者向前行。
慶祝每個小進步
面對長期戰爭最佳的打氣方式,就是重視、慶祝每一個小里程碑。事實上,可慶祝的事情多不勝數,例如:生日、定時吃藥、勤於運動、完成一個療程、出席社交活動,此舉不但可提高病人的信心、叫他們更有盼望找到與疾病共存的好方法,並且肯定大家努力所帶來的改變,隨之一個互勵互勉的關係,也可能油然而生。
尋求資源和幫助
關顧者須陪伴患者尋找最佳的治療和資源,以解決他們精神、經濟、工作、社交等多方面的需要。例如由精神科醫生評估病情,以及提議治療方案,而坊間不少機構(如泉源輔導中心、康福)可提供中文專業輔導、心理治療、小組、公眾教育、培訓課程、各類社區資源轉介等服務。
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失望及挫敗:等候時間長、文件繁複、缺乏政府資助......不一而足。關顧者對患者要保持著愛心、接納、不離不棄的態度,堅持搜尋網絡和資源,直至找出大家認為理想的方法。
結集大眾的力量
非洲諺語有云:「培養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努力」(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此話絕對適用於照顧精神病患者方面。一個人承擔的風險實在太大,特別是出現問題或感到筋疲力竭時,或許會面臨沒有轉彎餘地的困局。以接送病人為例,邀請兩、三家人作為後援,幫忙接載病人往返診所,當時機成熟時,便由他們作主力,自己作副手,如此類推。愛是集結力量、傳送溫情和締結最賦人情味,而大有治療果效的支援網絡,使病患者不再孤獨悲鳴,關顧者不再疲憊無助。就讓親友、鄰舍、社群、教會及社區護理人員手牽手,心連心共同結連成一個充滿關愛、接納和希望的有機互聯網,一起建構強健快樂的社區。
資料提供:林虹(精神健康治療師)整理: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