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尖子選出自己的至愛
大學爭搶的資優生
林布雷在14年前中學畢業時,雖然不是多倫多皮爾區公立學校的狀元,但是她考上97.5分的平均分,加上是當年的學生會主席,在大學收生時會被考慮加分,故大學入學組的評估分數會超過100分。這樣的成績,比狀元不遑多讓。而且她贏得當年加拿大全國金額最高的卓越獎學金(Canadian Merit Scholarship) 6萬元(現在是10萬元),足夠她在國內任何大學完成本科課程。所有她報考的大學都錄取了她,包括「神級」的多倫多大學工程科學系(Engineering Science),多大更安排教授作導師(mentor)「一對一」指導她﹐甚至一些沒有報考的大學﹐如卑詩大學(UBC)也發信邀請她申請入學。
面對著各種拔尖的誘惑,林布雷不像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像今年香港的6名高考狀元,全部都要入醫學院。她對很多科系都感興趣,最後選擇了諾貝爾奬得主雲集,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的芝加哥大學。爸爸林先生鼓勵她的選擇:「她在芝大會遇到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和同學。」
認清興趣能力性格
芝加哥大學首兩年不分科系,林布雷素來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在中學時讀了有關DNA測序技術的報導,開始認真考慮攻讀生物化學和生物科技,對工程學也很感興趣。醫生一早已不在考慮之列,因我當過診所接待員,知道自己不太適合在高壓力下的醫療環境工作。」她在大學時的發展志向是當一名公共知識份子。
她在芝大選修了一些科學課程,讀下來便知道不太適合:「我不喜歡長時間在實驗室工作,孤單而千篇一律;無論我多麼喜歡科學,多麼想在科學發明的領域上貢獻自己,我無法享受當研究科學家的生活;以我的性格來說,不會過得快樂。寧願研究人,勝於研究分子(molecule)。」
結果,她去跟學校輔導員傾談,由於她也修讀了經濟學和高級數學,所以轉到芝大享負盛名的經濟系、副修社會學。她指出系裡有很強的學者,自己獲益良多,讀得非常起勁。
畢業後,林布雷投身新聞界,在美國全國性的媒體工作,理由是:「我喜歡分析和寫作,這是我每天都想幹的事。」
市場需求無從預測
對於年輕人怎樣選擇大學主修,林布雷的意見是:「找你喜歡的去讀,雖然這是老生常談,因為沒有興趣的話,有些事你是無法做好的。不要擔心工作市場,我寫過一篇文章,當中有學者表示:將主修科和工作市場掛鉤是很危險的,你無法預計畢業時的就業市場。我有許多同學去唸電腦,他們討厭自己所讀的,當科網泡沫爆破時,他們就想:『究竟我做錯了甚麼?我為了一份工才唸這學系。』」
此外,林布雷也曾撰文分析過,一些看似「無用」的科目--哲學系,畢業生在長期的工作收入統計中,排名是各種人文科學學科之冠,許多公司的CEO都是唸哲學出身,由此可見,學生真正的創意思考,以及解決困難的能力才最重要。
在峰迴路轉的大學生活裡,林布雷稱父母由始至終都鼓勵她追求自己的興趣,無論是科學還是經濟系。她認為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完成大學:「讀完大學是決定收入的重要因素,不論你的主修科是 甚麼,大學畢業生比非畢業生多賺20%。」
大學選科5件要事
回看女兒的大學路,林爸爸指出有幾點是值得家長注意的。他認為大學選科首先講興趣,其次要看能力。此外如何在大學適應下來也很重要,林先生稱由鬆散的中學環境進入要求嚴格的大學,那種落差會很大,第一年是摸索期,不要選太難的科目,待適應下來,一年半載後才發力讀要求高的科目也不遲。
由於選科要有策略,所以一定要清楚退選的時間表。林先生更進一步指出,當發覺自己真的不適合主修科時,不要耽誤,馬上轉系。
林先生雖然認為父母不應左右孩子選科,但在學習的路上不代表漠不關心。「父母應該關心孩子的學習過程,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向他們解釋問題。」而爸爸也很支持女兒投身寫作:「當作家也很好,只要能做好的公民,服務社會,就是好的職業。」
林布雷認為大學教育給她帶來自信心、學歷和人脈關係,對她幫助很大。大學裡她讀了許多書,開啟了個人眼界,教育本身就是價值,她引述老師之言:「教育沒有目的,教育本身就是目的(There are no aims of education. The aim is education.)。」
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