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的另類選擇
當他明白了自己的志趣時,毅然放棄舒適的寫字樓工作,在安省荒野中「照顧」無數座巨型風車。
陳曉暉讀過不同的再生能源課程,最後選擇了風力發電。
遇上挫折學會堅持
陳曉暉想不到大學的功課特別繁重,大二那年成績不合格,重讀之前需要先停學八個月;而在休學期間他在社區學院報讀了一門工科,發覺饒有趣味。他體會到:「大學很『離地』(不實際),學院很實際。」在休學中,他也參加了多倫多燃動青年(Across U-hub)的夏令營,在忐忑不安的日子裡,認識了一班互相支持的同行朋友。
在大學裡,他發覺採礦工程不如想像中好,工種很狹窄,工作都在外地,於是轉行唸出路較廣的物料工程學。「工程學的功課很多,有時也會想讀了這麼多書,將來是否用得上?但細想一下,讀書其實不只為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掘出自己的底線在哪裡?自己的興趣在哪裡?用甚麼方法去學更多的知識,怎樣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陳曉暉承認:重讀讓他學會堅持到底,完成目標,無論將來做的是否與工程有關,怎樣辛苦也要完成它。
做神所喜悅的工作
畢業後,陳曉暉進入工程公司工作,四年後他問自己,究竟以後想幹些甚麼?是不是就這樣坐在這張椅子上過30年?他發覺自己喜歡四處去、動手幹的工作,又想到無碳生活、再生能源對加拿大的重要性,於是開始進修有關課程,父母也很支持他,於是辭職、全時間進修。
在安省京士頓市修畢兩年風力發電的學院課程後,陳曉暉開始當上技術人員,每日到不同地方維修風車,任何天氣下都要出動,工作雖然不像以前那樣舒服,但他喜歡這樣,也自覺這份工對世界很有意義。身為基督徒的他,更覺得自己像《創世記》裡所說的:被神所託付,管理這個世界,這是神所喜悅的工作。
找屬於自己的天空
假如時光倒流,陳曉暉再見18歲的自己,他會鼓勵那個青澀的青年人,做心裡想做的事,尋求自己的理想,多嘗試不同事物。「大學首兩年,我沒有理想和方向,原來理想是要專注地去尋找的。」陳曉暉慶幸自己還是找到了。對為人父母者,他有這樣的建議:「很多父母在三、四十歲時移民,犧牲了事業,將一家人帶來加拿大,讓孩子有一個很好的天空,在這片土地上有更多的選擇。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開心,很多華人父母都期望子女做醫生和會計師,但請聆聽孩子內心的呼聲,鼓勵孩子多嘗試不同生活。更關注能否讓這片土地祝福下一代的成長,能否看重孩子的真正喜樂,勝於經濟穩定呢?」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