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網購成癮
網購為人帶來無限方便,但安省家和專業輔導中心(Chinese Family Services of Ontario)的資深社工及心理治療師方莉文,卻見到扭曲了的一面:有人網購至天昏地暗,甚至忘記接子女放學;有人每天花上6、7個小時網購,上班時照樣購物;有女士在客廳放滿一大堆還未拆開的貨品,但仍繼續上網買買買;亦有男士買下可以堆滿一貨車的模型玩具,結果鬧至離婚收場。根據McGill大學健康中心的報導,約有5%的加拿大人屬於強迫性購物者(Compulsive Buyers),不能控制自身的購物衝動,按鍵即買的網購,對這種病態行為更是火上加油。
用購物逃避現實
「這些病態購物行為,屬於癮癖的一種,就像毒癮、網癮、賭癮一樣,當事人內心世界痛苦,沒有辦法解決,就用購物來麻醉自己,當將一件件貨品加入『購物車』內,就有解脫的感覺。」方莉文指出,網購無形中助長了這些病態行為,因為買東西實在方便,也不費太多體力。
就像其他癮癖一樣,購物被人當成是「自我治療」(Self Medication)的方法,用它來處理內心的問題,例如和家人疏離的關係。「一般人以為,只要取消信用卡便可以解決購物狂的問題,事情沒那麼簡單。」方莉文說,有人因為購物「爆煲」前來求助,但問題根源其實在於婚姻關係,病態購物只是副產品而已。
溫哥華列治文復康會(Richmond Addiction Services)輔導員黃承斌亦指,單單因為病態購物來向他尋求輔導的人,多年來只有4個,但因為有其他問題而影響用錢習慣的就很常見。「用錢習慣反映一個人的價值觀、生活取向,當這些事被扭曲時,怎樣用錢也會出問題,例如以購物來滿足內心,這反而帶來更多的焦慮。」
「正常人遇到煩惱時,可能會用做運動、找朋友聊天、聽音樂等方法來鬆弛自己,但購物狂就會用購物來面對問題--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而且對著電腦屏幕感到很舒服,因為不需要面對其他人。」方莉文見過有「空巢」中年人,因為身體有痛症,影響至精神不能集中,不能上班,亦沒法外出參加各種興趣班,心裡極度苦悶,購物慾乘虛而入,慢慢變成網上購物狂。
又買又退痛苦循環
方莉文指出,當一個人購物停不下來時,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一張信用卡「碌爆」(超額)了,又或不想家人知道,就申請另一張信用卡;為要隱瞞家人,網購的東西不敢送到家裡;當被信用卡公司追數時,電話不敢聽,信也不敢拆,引發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方莉文見過本來很有前途的年輕人,因為病態購物欠下一身債,慢慢變成抑鬱症,自覺「變成了另一個人」。
「病態購物者並非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徹夜網購之後,翌日起床又感到內疚,結果要趕著去退貨,生活就在買東西、退東西之間循環下去,人很疲累,又覺得很羞恥。」方莉文認為,當網購成為病態行為時,最明顯的指標就是:他們其實並不需要那件東西,只是喜歡買東西時的快感;而當這種行為影響到正常生活的運作時,那就是病態行為的警號。「當你開始不理其他事、廢寢忘食、沒有預算地買東西,以至說謊掩飾真相,影響和家人的關係時,這種情況絕對有問題。」
方莉文稱,當真的出現問題時,切忌坐視不理,讓問題滾雪球惡化下去。她說:「第一步是向家人坦白承認困難,請家人幫助自己,例如讓家人保管自己的信用卡;第二步是取消購物戶口,處理信用卡欠款等;最後是檢視自己生命中,究竟出現了甚麼問題,甚麼是成癮的根源?可以是找朋友或教會傾訴,亦可以向家和專業輔導中心尋求免費的心理治療服務。」
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