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否搶走你的飯碗?
有人說,人工智能的出現,會令就業市場出現海嘯,許多工種將被取代;另有人說,人的獨特性,機器根本沒可能取代。
劉曾依華接受本報訪問時指,人工智能電腦不可能取代人類。(圖片:Two Small Fish Ventures)
人工智能也有死穴
前Google全球副總裁和大中華區總裁、現任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早前推出的新書《AI·未來》,書中討論到哪些工作最容易被機械取代。他認為不能單單用藍領或白領來分類,關鍵處是看工種的性質;對腦力勞動的工作,取決於「社交度」和「創意及決策度」,二者程度越高,被取代的機會越低,例如社工、心理治療師、市場公關總監、併購專家、CEO。相反,二者程度越低,被取代的機會越大,例如保險核保人、放射醫生、簡單翻譯、電話銷售、個人信用評估、客戶代表等。
至於體力勞動的工作,以「社交度」和「技能度」來區分,二者程度高不易被取代的有髮型師、訓狗師、理療師和長者看護人。相反二者程度皆低,容易被取代的有出納或收銀員、快餐廚師、洗碗工、裝配線工人、卡車司機、縫紉工等。「儘管人工智能可以在基於數據優化的少數工作中遠勝人類,但它無法自然地與人類互動,肢體動作不像人類那麼靈巧,也做不到創意地跨領域思考,或其他一些需要複雜策略的工作。」李開復認為,一些看上去很難的工作,在AI看來可能非常簡單;但一些看來很簡單的工作,卻可能是人工智能的死穴。
新工種出現的影響
為此,一些工種在未來也可能需要改變。多倫多軟件工程師黃仲良本身也是註冊會計師(CPA),他認為,未來的會計師需要掌握基本的電腦系統知識,也要明白會計師的商業法律,能夠作出分析,直接提出建議。另一方面,為了協助電腦技術人員和客戶溝通,為客戶選擇合適的AI工具,需要一個中間人-業務分析師(Business Analyst),黃仲良稱這是近年流行的新工種:「這工作在近十多年很流行,他可以界定客人的需要,並與項目經理及IT部門的人落實要求。」
企業投資家劉曾依華視人工智能為兩刃劍,一方面它提高生產力,另一方面又會影響不少人的生計,但她強調人必須適應時代,無論如何都要認識科技,就像律師不能不知道AI的來臨,要明白當其他律師有AI幫忙時,收費就會大幅減低,影響行業生態。
機器不能代替人類
說到底,人類仍然有許多東西是AI所不能代替的。黃仲良直指,AI沒有人類的同理心和愛心,處理事情欠全面,因為世事不一定只有黑與白,以AI來審核移民及難民申請引來非議,就是一例。劉曾依華亦認為,機器沒有情商(EQ)、沒有感情、不能和人類交流,這些都不能取代人。
所以黃仲良重申,不必擔心被AI取代:「工業革命時,也有人認為以後機器會取代人類,以後人類每星期只要做15小時的工作,但後來發展並不是這樣,因為又會出現別的工種,工人會重新被培訓學習。」
而劉曾依華更指出,人的獨特性不能被機器取代:「我們不需要過分擔心科技帶來的影響,這個過程難免會有改變,但另一方面會帶來更大的成果,這是人類進步的不變定律。我們不需要害怕科技,作為基督徒的我,相信人本身有獨特性、有情有靈,機器根本沒有可能如此,人的智慧情感從神而來,我們要利用這一方面的獨特性,來彰顯神的形象。」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