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初戀(二)
日本的《伊豆舞孃》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舉世知名,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他的作品如《川羽鶴》、《古都》、《雪國》、《美麗與哀愁》等等,都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伊豆舞孃》更是他的不撓名作,這短篇小說不止一次被改編成電影,瘋魔不少觀眾。
伊豆旅行認識舞孃
川端康成的身世淒涼。兩歲的時候,父母已經相繼離世,比他年長四歲的姐姐也不能和他一起生活,因而被逼寄養在其他親屬家中,但在他13歲那年,姐姐也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一連串的成長痛苦,使川端自小就養成了一種「孤兒」的性格,非常沉默內向,不善交談。小學時,川端曾經想成為一個畫家,而他是在中學二年級才決定要做小說家。
在19歲的時候,川端突然離開了學生宿舍,獨自往伊豆旅行,途中遇上了幾個巡迴演出的藝人,包括一個中年媽媽、她26歲的兒子和媳婦、她的女兒和一名女傭,這個家庭靠賣藝維生,哪裡有客人需要他們,他們便會到哪裡去。而那個看似17歲的少女,也就是《伊豆舞孃》的主角。
在旅途中,川端曾在旅館看過舞孃載歌載舞的表演,留下深刻印象。川端刻意地趕上這班藝人,故意與他們結伴同行,好讓自己跟舞孃有接觸的機會;只可惜川端的旅程並不長,因為要趕回東京上學,而舞孃也有他們的人生旅程。最終,舞孃和她哥哥送川端到碼頭上船,川端看到舞孃在岸上揮動著白色的東西......這便是《伊豆舞孃》小說其中一段的內容。然而,這並不是川端的初戀,他真正的初戀是發生在他20歲那一年。
將失戀的痛苦提升
當時在川端所住的地區,有一家叫「雅蘭」的茶室;這茶室很有家庭氣氛,很多文學青年,甚至小說家都愛來這裡光顧。茶室的老闆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育有一名十四、五歲的養女「道子」-很逗人喜愛的美麗少女。是幾個文學朋友帶川端來「雅蘭」的,他第一次看見道子的時候,就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可惜第二年雅蘭茶室關門了,道子也回到自己的家鄉岐阜。川端雖然到處奔走,但正如他在自序中所寫:「我的戀愛好像是遙遠的閃光一樣,一剎那間,即告消失無蹤。」
結果,這一種初戀的傷痛,使川端產生了一種極大的生命動力,自他從伊豆旅行回來之後,他的朋友都慫恿他把所見所聞寫出來,他不錯是開始寫了,但一直都沒有完成。直至他在失戀的痛苦之中,才下定了決心,要把《伊豆舞孃》小說完成。被提升了的失戀痛苦,真的使他在伊豆旅行後的第四年,完成了這一本極受歡迎的《伊豆舞孃》。
小說最後寫到川端與舞孃離別的一幕最為動人:「到輪船離開下田,南伊豆半島在海上沉去,我一直倚靠著欄杆,望著海上的大島,覺得與舞孃離別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川端把懷念道子的感情,充分地傾倒在《伊豆舞孃》的描寫上。對他來說,是感情創傷的一種抒發吧。川端後來結婚了,但婚禮很低調,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結了婚,他沒有自己的子女,只有一個養女麻紗子。
蘇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