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能解決問題嗎?
仇恨帶來禍患
仇恨帶來的禍患是沒法估計的。1914年爆發了世界第一次大戰,四年慘烈的戰爭,是人類空前的浩劫,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數3000萬,經濟損失1700億美元,這場災難是因為國與國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的仇恨引起的。
大戰結束後,戰勝國也以仇恨去解決問題,把引爆大戰的原因歸咎於德國,所以要重重地懲罰她-解除武裝,割去13%的領土,減少人口,使她永久不能翻身,以後再沒機會威脅歐洲的安全。德國不單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條款,更要付上天文數字的巨額戰爭賠款,德國人也受盡侮辱;大家以為事過境遷,從此天下太平了,誰知苛刻的凡爾賽條約,使德國人心生怨憤,結果在短短20年間發動另一次更殘酷、更多人喪生、破壞力更強的大戰。難怪法國的福煦元帥在《凡爾賽和約》簽署之後這樣說:「這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戰」。
恨能挑啟爭端
二次大戰也是以仇恨開始,以仇恨結束。仇恨引入冷戰、以巴衝突、巴爾幹半島的血腥種族滅絕戰爭、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民族與民族間互相仇殺,慘劇不停上演,戰爭沒完沒了。《聖經•箴言》說的沒錯:「恨能挑啟爭端」,仇恨不單不能解決問題,更會帶來無窮的災難。
仇恨通常都是以尋求公義、公平的心態裝扮出來的。一切的痛苦、一切的麻煩都是由侵略人的國家開始的;又或者說一切的不義、不公平、一切的欺壓,都是由不愛民的政府和邪惡機構引起的,做了那麼多惡毒的事,怎能算數?血債要血償,一定要重罰,終止邪惡。然而,報仇的手段通常不會產生好結果,巴黎和會所做的是一種報復的手段,沒考慮受罰國家的承受能力,以及他們面對的困境。
尋求社會的公義,須小心陷入仇恨的心態,選擇用暴力去破壞、用言語去咒罵和攻擊,對方會屈服嗎?政權會讓步嗎?政策會改變嗎?同樣,不義的政權使用暴力去對付人民,可以化解民怨嗎?除了極端方法,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去解決問題?
仇恨以外的出路
曼德拉因為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年事已高的他,被囚於大西洋的荒島上27年,他並沒有因為年老而免於苦役,仍然要從事勞動和艱苦的工作,因為他是要犯,看守他的有三個人,對他進行各種的虐待。
曼德拉尋求社會公義,付上極重的代價,為了政治理想坐牢服苦役,悠悠的漫長歲月,孤苦地困在一個荒島上。誰也想不到,1991年出獄後竟當選總統。他在就職典禮上,介紹來自各國的政要後,邀請那在羅本島監獄裡看守他的三名獄警站起來,鄭重地將他們介紹給大家,並向他們致敬。此舉震驚了在場嘉賓,也令世人對他肅然起敬。
他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楊朱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