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無成竹
清鄭燮是中國另一位畫竹的名家,他在題畫中云:「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 胸無成竹的說法由此而來。
論胸無成竹之前,不妨先了解中國傳統學習文藝的重點:第一、師法自然;第二、依循法度。法度是前人從實踐中篩選出來的優秀經驗,這些定則漸漸成為文藝創作的一般規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國人很重視根,作品中有否受到文化滋潤,成了重要審美的標準,所以要求學習者入法、得法。就是學者從這些定則入手,並能掌握這些法則。但藝術要表現個人思想感情和風格,所以在得法之後又要出法,有個人的面目,才能自成一家。例如張大千學石濤,初時「惟恐其不入」要學得像,「後唯恐其不出」要走出來不能太像,最後才融會貫通,自成面目。
畫家在下筆之先,腦海中已有作品的大致構思,箇中包括自己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這是意在筆先,如果能掌握得好,也可以說是胸有成竹。鄭燮已到了「隨手寫去,自爾成局」的境界,入法出法,不為成規定則牽制,在創作過程中更能發現法外之趣,所以他說的胸無成竹,應是指畫出的竹沒有受成規限制。鄭燮有詩句云:「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能揮灑自如而不失法度,靠的不是天才,而是不斷地努力。這與發明家愛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想法,不謀而合。
梁立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