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憶念
代代相傳 交情深厚——孔慶年
言行一致 令人敬佩——陳啟棠長老
麥老牧和他的芳鄰—— 詹維明
麥希真牧師與我的藏與露——潘錦興
破傳統風俗迷信 麥牧師新春談死——鄭徐少堅
頌忠僕麥希真牧師——朱其崑
涙的讚歌——翁宏芳
牧師推介 必屬佳品——陳劉文儀
(排名不分先後)
嚴行
發自內心大聲宣講
大約六、七年前吧,聽說八十多歲的麥希真牧師要離開多倫多,返回香港的消息,我就知道,可能再也見不到麥牧師了。他留下了長長的勸勉《末了的話》給眾弟兄姐妹,當時,有傳道人讀後激動地向我推薦:「麥牧師講得好極了!」我一面去聽這套講道,一面想起麥牧師講道的樣子……多年前的一個平安夜,麥牧師受邀到我們士嘉堡堂作耶誕節佈道。那時教堂還沒有裝修,趕上雪後轉暖,融水滲漏,大堂通道裡擺了好幾隻接水的塑膠桶,大家繞著走。佈道會就在這樣有點狼狽的條件下開始了。麥牧師已經年邁多病,眼睛幾近失明,所以他站在臺上佈道的時候,絕不會四面環顧,觀看台下的情況,而是始終像盲人一樣抬著頭,朝著一個方向,大聲地、發自內心地宣講。他看不見講臺《聖經》的文字,所有講道中他所提到的經文,都是他熟稔於心,明明白白記得的。
出自他真實的生命
嚴行
完全屬於天國的人
麥牧師接著說:「我沒想到啊,她這樣反問。我就想了再想,然後回答:『若是我說完『哈利路亞』沒有死掉,那我就再說『哈利路亞』,就這麼一直說,說到我死為止。』」麥牧師講到這裡,全場沒有人再笑了,場裡十分安靜,每一個人都被麥牧師真誠愛主的心所感動,看見了一個完全屬於天國的人,他的生命何等崇高!現在,麥牧師離開我們了,我相信,他是帶著「哈利路亞」的讚美榮歸天家的。 在世上,我不再有機會見到麥牧師了;但留在我心裡的麥牧師的形象,將一直激勵我。在我們教會的講臺上,高高大大的麥牧師,直挺挺站在上面,揚首宣講……我想,在我們士嘉堡福音堂的講臺上,以前沒有人這個樣子講道,以後也不會有。麥牧師,永遠的麥牧師!
孔慶年
深厚情誼
麥牧師和麥師母跟家父、家母有著深厚的交情。在戰亂的日子,很多人連生計都無法維持,更遑論求學讀書。當時的香港堅道浸信會開辦會計班,為年輕人提供學習的機會,父親和麥牧師就在那兒一起讀書,同窗之誼由此建立,以至往後幾十年的友情牢不可破。戰後,家母和麥師母同期進入香港羅富國師範學院修讀,這對好同學不但成了莫逆之交,更是互相扶持的好姊妹。自此,麥、孔兩家的情誼就這樣延續到下一代、下二代….
孔慶年夫婦與麥牧師夫婦及黃可順牧師夫婦
寵愛有加
麥牧師和師母看著我們長大,視我們如自己子女一般,關愛有加。得知我和Margaret結婚的喜訉後,麥牧師專程從新加坡回來,為我們主持婚禮。事前他問說:「你們希望我在婚禮上穿甚麼樣的衣服?西裝?白色的牧師袍?還是黑色長袍外披上一條紅色或紫色的帶?」我們回答:「為甚麼你可以有這麼多的選擇?其實,你看怎麼好就怎麼穿吧!」麥牧師當時是新加坡神學院院長,不屬任何宗派或教會,所以不受教派規條的限制,穿哪類型的服飾也沒問題。那一天,麥牧師披了一件黑長袍,配上耀目的紅帶,莊嚴中透出帥氣,為我們的婚禮增添喜慶。麥牧師對後輩的寵愛,可見一斑。
麥牧師為孔氏夫婦主持婚禮
接受款待
麥牧師喜歡吃是眾所皆知的,但只要出外講道,他對吃的要求就會降到最低。很多時牧師應邀到一些比較偏遠落後的地區服事,而當地的弟兄姊妹通常都會很努力地,去找一些所謂的「中國菜」來款待他,其中以粥粉麵飯最為常見。麥牧師雖然知道那些「中餐」並不好吃,寧可嚐富當地特色的食物,嚴格來說,患有糖尿病的麥牧師,本來最不適宜進食這類澱粉質高的食物;不過,他從不嫌棄,也不多言,只是歡歡喜喜地去接受信徒的款待,因為他欣賞的,是主內家人的愛。
麥牧師在.孔慶年夫婦結婚三十週年宴上
生蠔魚生
可知道麥牧師最喜歡吃甚麼嗎?就是生蠔和魚生。有一次,我們帶他去吃日本魚生,他開心得不得了,讚說那是「美食中的美食」。又有一回去吃晚飯,我們投其所好,提議來個炸生蠔,麥牧師竟然說:「我喜歡蜜餞生蠔。」師母在旁瞪了一眼, 意思說蜜是甜的,糖尿病人不應吃甜的,師母反問:「你可要去到那麼盡?」後來,麥師母還是開了綠燈,看麥牧師吃出滋味,非常享受。麥牧師對吃的要求不高,不一定是名貴佳餚,只要是伴隨愛心的食物,他都吃得開心。
不枉此留
有一趟,我們開車送他回家,他邀請我們上去坐一會;為了不想泊車,於是婉拒。麥牧師說:「我請你們喝馬來西亞白咖啡。」 一聽之下,很是吸引,雙腳就跟上去了。坐下不久,聽見匙羹咚咚咚攪動的聲音,原來是麥牧師在調一包即溶咖啡給我們啊!大家相視而笑,邊喝咖啡邊聊天,事實上他的教誨遠勝甚麼可口飲料,最終我們都被他的笑聲融化了,果然是不枉此留!
陳啟棠長老(開荒聯)
沒忽略偏遠小工場
很少人知道,麥希真牧師在拓展中南美洲事工上所付出的努力。當年,我和高雲漢牧師帶同開荒聯到巴拿馬、哥斯達尼加、委內瑞拉等地做教會領袖培訓工作,同時開始推動中南美洲神學教育。
當年身為世界華福總幹事的麥牧師,並沒有因為中南美洲各個國家只有少數幾家華人教會而卻步,反而特意選在巴拿馬推廣中南美洲世界華福工作。感謝神,因著麥牧師胸襟廣闊、眼光遠大 ,完全沒有忽略偏遠和細小的工場 ,而是積極呼籲鼓勵各人投入中南美洲的事工。從此,「向南走」不再只是一個口號,事工逐步在當地落實開展。雖然在發展過程中,中南美洲聖經學院(巴拿馬)曾遇上很大的衝擊,幸得麥牧師仗義幫忙,出手相助,為我們解決了不少辣手的問題。
十多年前,精神奕奕的麥牧師經常到巴拿馬神學院教學,又為巴拿馬年會當講員,深受信徒和學生的愛戴。
頭腦靈活計算學家
感謝麥牧師認同開荒聯傳承 Pastor John Scott向後共產國家推廣及建立當地神學教育的異象。及後,他在南非宣教大會上,更提出神學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訓練工人可以達到幾何級數的增長效果 ,要是他自己一個人,在馬來西亞和星加坡頂多只可以發展出一、兩間教會,如果訓練到1000名學生,他們出來之後,就可以開展1000間教會。為此,我們常笑麥牧師不單是一位出色的神學家,更是頭腦靈活、心思細密的計算學家,一直以來,麥牧師在拓展神國事工和訓練工人上都不遺餘力。積極推動神學教育
出任星加坡神學院長15年的麥牧師,深明為神國培育下一代精英的重要性,所以當年在他移居加拿大後不久,即積極參予和大力推動成立加拿大華人神學院。結果一呼百應下,在麥希真牧師和高雲漢牧師帶領下,神學院(多倫多區)於2004年 3月正式註冊成立,2006年便開始招收學生,不斷作育英才。在離開多倫多返港之前,麥牧師還留下一筆相當可觀的奉獻給神學院,作為獎學及助學之用,言行合一,令人敬佩。
詹維明
席上還有李非吾師母及區應毓牧師夫婦
如沐春風 毫無間隔
從異地相逢到盡在不言中開始 ,認識麥老牧(我對他的暱稱)和師母數十年。
1992年夏,我離開在香港差不多二十年的事奉,返回溫哥華陪伴獨居的老媽。在當時華人教會稀有女傳道的景況下,神開路讓我繼續服事傳道人、信徒領袖、神學生,以及為《今日華人教會》與《教牧分享》間歇撰稿,生活充實而忙碌。
差不多每年我都到多倫多探親訪友及領聚會,多了機會與麥老牧和師母會面。他們平易近人,坦誠,溫馨的關懷使人如沐春風,毫無間隔。
探望麥老牧是樂事
接師母手 撰寫專欄
我有兩件人生大事是被他們「逼」出來的:某年他們到訪溫哥華,邀我共進午餐。師母對我說:「我已經七十五歲,決定收筆,請你接手在《號角》撰寫專欄。」我心裡一震,如此重任,如何承擔?沒有「死線」,惰性掌權。何況「中」不成,「英」不就,怎能成為文筆流暢《婆婆媽媽的故事》作者之接班人?忐忑之間,兩老著我把一些舊文發送給《號角》編輯,由她決定。我戰兢從命,期盼「不」的答案;出人意外,回覆”yes” ;硬著頭皮開始,每月為《姑媽講故事》辛苦耕耘。
回頭看,我十分感謝他們的威逼(教會圈子內「甚有江湖」地位) ,利誘(請我吃午餐) ,使我在中文表達上較前進步,而且以後結集出版了《好戲在後頭》一書,他們在序言上給我 語重心長的勉勵。
鼓勵東遷 成為芳鄰
在多倫多名樓暢聚
再訪多城時,他們請我在樓下餐廳吃飯,然後找到買賣物業的負責人,叫我填表申請入住,我拒絕。老牧說:「填表只是一個記錄,是否搬來乃另一回事。」我遵命!
回到溫哥華,迅即把這事忘掉。一天清晨,老牧來電:「我們隔壁的單位空了,盡快搬過來,很搶手啊!」平靜心靈忽起大浪,怎辦?打開《詩篇》37篇,前後三十分鐘,敲錘——我一生人最快、最速的決定。之後的半年很忙,並向驚訝的朋友道別,八月飛來多市,過程中沒有疑惑。
詹維明與麥老牧夫婦
淘氣男孩 童真影子
在多市我有一個弟弟和弟婦,幾對熟悉的、在「家庭更新協會」的帶領夫婦和一些老朋友。但住下後,懷念美麗的溫哥華、日本菜;家人、好友、多年同行的牧者、主內肢體和神學生漸漸浮現,我開始有悔意及質疑自己的抉擇,兩年之久都在掙扎,亦明白這是改變與適應必經之路。因此靜心等候過渡期完結。答案來了:神將一班國語傳道人交給我牧養,因此我安心,知道神差我東遷的目的。
跟一眾弟兄姊妹在香港彪哥菜館吃飯
我覺得「厚道」兩字最能描繪老牧。他和藹可親、幽默風趣、謙卑、溫和、喜樂、安穩…..身上還有淘氣小男孩的童真影子,這都是一生與主相愛相交的果子。
我雖不捨,但懷著喜樂的心寫這段心聲,我覺得《詩篇》1 6篇11節是他的寫照。「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手中有永遠的福樂 。」
潘錦興(溫哥華)
從伯特利校友說起
我與麥牧師算不上是好友。他比我大20多歲 (他第一次下南洋後兩個月我才出生)。我們要再過20年後,才在新加坡懷恩堂第一次見面。那時,許多會友還深深懷念著離開我們不久,到美國去牧會的馮雅各牧師。他們兩位都是伯特利的校友,麥牧師是師兄。
星加坡神學院
在馮牧師去世前不久,又跟我陳述了一番他與馮師母在戀愛結婚前,去見過麥牧師輔導的事, 說之前還強調一句:「我是很尊敬麥牧師的!」其實他倆都屬於「頑皮一族」, 是「識英雄重英雄」吧!伯特利神學院的藍如溪院長除了特許麥牧師畢業前結婚,我猜想她也應該,也曾給予他們不少其他的「寬容款待」, 有恩典有真理的來「因材施教」 。(還是藍院長也被他們潛移默化了?)之後,麥牧師和馮牧師都相繼去到當時窮困落後的小島「星洲」開荒佈道。
這兩位老牧者在一月底同一週內離世返回天家。同窗同拍,亦心和矣!
星加坡懷恩堂
藏三分留四分深意
在某一個主日崇拜散會後,麥牧師向我走來, 莫名其妙地說了一句令我畢生都在琢磨的話。他沒有引言,也沒有多加解釋, 用廣東話帶誠懇的口吻叮囑:「錦興,你要學會藏三分。」 那時我二十來歲,他剛是第三次下南洋,來當新加坡神學院院長。 時到今日,我還是在琢磨他那一句話 (之前之後也沒其他人對我說過這樣的話)。 在職場或在教會每經「鬥爭」時,都會想起那「沒有出處」的三個字, 在艷陽下的那一幕,也會不自主的呈現在腦海。到底他是指我應該藏我「像人的三分」,去勇敢地繼續「作鬼作怪」;還是鼓勵我不要怕, 要放鬆自己, 在七分像「鬼」的那部分裡藏三分,留四分「鬼」樣, 安慰我之後我還是會三分像人?過了近半個世紀,我的最終分析是,他可能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或鬼影),有感而發。
2012 年夏末,我在多倫多與牧師和師母敘舊, 第一件事就是向他提起多年前,他給我的這個莫明的「座右銘」, 問他這話的真正來由與意思; 但他還是不多作解釋,保持神秘。我們新加坡人對這種情況有句特有意思的形容詞, 要用閩南話說才到位、夠味: 深阿 (Cheem Ah)! So deep!
聖保羅長者大廈
剝皮露餡釋放一番
那晚跟牧師和師母在他們當時住的聖保羅長者大廈的餐廳,喝了麥師母點的湯,噒乾淨魚骨,吃飽飯後, 就上七樓「剝花生」。原來他們是準備好要「剝我的皮」的! 要查問一件三十年前,我在教會生活中一個極不愉快的經歷。 開始我聽話地先練功「藏三分」, 但他倆都不放過我,反而先表其真情,露其真相。 牧師和師母配搭默契,輪流追述往事。 我只好不再「客氣」,也把其他七分吐盡一清。經過當晚的這一突擊, 我才知道原來他們在同一事情上也是受傷者, 雖然大家都傷得深,有可能他們傷得比我更痛 。在燈光下我們彼此「剝皮露餡」,釋放一番。我沒分析雙方是否有意無意的在彼此實踐盧雲說的「負傷治療」, 但他倆能對我這後輩如此放下身段, 與我「彼此洗腳」。 除了馮牧師, 我還沒遇過如此般的年長牧師。他倆的普通話都很流利,但對我來說,他們都不是普通的牧師。
我與牧師和師母一起吃過的另一個晚餐,是在他們於新加坡神學院的住所。那天晚上, 我應該是從亞當路的另一角(或樟宜海邊)的實驗室過去,身上還帶著魚腥味, 吃得很溫馨。在聖保羅長者大廈與麥牧師共進的「最後晚餐」, 之後彼此剝皮,卻是極有「人味」的! 麥「希真」也!
在港探望麥牧師夫婦及李師母
鄭徐少堅
懷念麥牧師, 他那語重⼼長的訓勉慈聲, 暖暖在耳邊蕩漾,令我想起 2004年⼤年初⼀星期四早上的一幕….麥牧師被邀到教會姊妹團契, 在這 「⼤⽇⼦」 為姊妹們分享,主題是「喜氣洋洋」。
鄭徐少堅( 右一)與弟兄姊妹及麥牧師夫婦
正是⼤惑不解,心有不安之際; 突然茅塞頓開,明白麥牧師的善意⼼腸, 是要我們打破中國傳統、風俗迷信, 避諱在「大日子」說 「死」。 啊!這不是世人在「生與死」迷思上的捆綁麼?心想⋯主耶穌基督不是已為世⼈的罪死在⼗架上, 三⽇後復活, 戰勝死亡, 賜下新生命嗎?這樣,為何要忌諱不敢談「死」呢?感謝麥牧師讓我明白,屬神的人必堅信不疑,藉主耶穌基督, 人死後,可得享那屬天的榮美,這確是給祂兒女一份「喜氣洋洋」的好兆頭。
朱其崑
朱其崑探望麥牧師 、師母及李非吾師母
默然,
地下少了一開朗聲音。
他說過的話,
卻在人心中萌芽,
麥穗茁壯成長。
麥田,
在風中搖曳如揮手歡送。
由天上回顧時,
在主救恩照耀下
金光閃閃。
朱其崑是希伯崙堂首批青年會友,
朱太是麥之慰的中學老師
麥子何以遍地豐收?
皆因面向朝陽。
生命怎能活得豐盛?
卻要追隨救主上戰場。
麥牧,
安然瀟洒離去,
心知美好的仗已經打完,
戰續早蒙元帥欣賞,
勳章將盡貼肩膊上。
翁宏芳
哈里路亞 感謝主!
麥希真牧師回天家了。
愛惜他的人留在地上,
喚不回他那感人的笑聲,
賞不到他那不開眼的幽默感。
笑聲中的喜樂,
幽默中的真理,
感染了多少人的生命,
如今留下了多少人的情感,
正在為他歌唱淚的讚歌!
愛是痛的,
真正懂得愛的人,
才明白甚麼是痛!
麥牧師用一生的生命
走遍東南西北,
見證十字架上的痛。
留下的只有愛沒有遺憾!
麥師母,之華、之慰姊妹
我們明白你們的痛,
也聽到了你們淚的讃歌!
陳劉文儀
牧師在陳紫年90大壽宴上祝禱
成功推銷員
很多人都說,如果麥牧師不當神職人員,他絕對可以成為非常成功的推銷員,早已聽聞他很願意幫助教會、機構、神學院等籌款,一呼百應,成績斐然。很明顯,麥牧師的魅力乃來自別人對他的信任、尊敬和愛戴,因為他本身就是信譽的保證,麥牧師推薦的「必屬佳品」。
事實證明,當年我和陳紫年從密西西加市搬來聖保羅長者大廈,就是因為麥牧師和師母所展示出來的「舒適安樂窩」模範。
有一次,我們到聖保羅長者大廈去探望麥牧師夫婦。他住的是大單位(約有1200呎),非常寬敞光猛,雅潔整齊,加上他們的家居佈置很有品味,到處都擺放著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紀念品,十足一間示範屋,一看就喜歡。麥牧師告訴我們:「住在這裡很好,下面就有餐廳,不喜歡開火煮食,大可以到樓下吃,方便得很。」聽了麥牧師的話,已有點心動。
過不久,得知該大廈有單位出售,我們即時行動,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就立刻落「柯化」,連價錢也不減,決意成交。所持的理據就是:「麥牧師住得的地方,為何我們不?」就這樣,我們搬進去成了麥牧師的鄰居。可惜,麥牧師後來搬回香港,我們少了一個好鄰舍,也少了一個可以串門子談話的對象。
麥牧師給香港福音劇團祝賀
接待話劇團
麥希真牧師對陳紫年(陳叔) 用福音話劇來傳福音,十分認同和支持。1978年12月,我們香港福音劇團移師獅城演出《囚》劇,台前幕後一行20多人,得到當時任職星加坡神學院院長的麥牧師接待,讓我們住進神學院宿舍,為劇團解決了一個住宿的大問題,這份恩情至今難忘。 2000年乃香港福音劇團30週年。9月劇團在香港大會堂演出《千千結》,麥牧師親筆寫下了《哥林多前書》4章9節:「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作賀詞,給予我們鼓勵。我們跟麥牧師相識幾十年。牧師是一個非常隨和,非常慷慨,非常樂意幫助他人的好牧者,他的離世令人依依!求神安慰保守師母及其家人。
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