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的是第二人生嗎?
許多人對元宇宙充滿憧憬,期望帶來多姿多彩的第二人生,前多倫多大學進修學院首席資訊科技總監、前安省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及商業學院副院長、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資訊科技學院副院長,現任國際大學課程顧問的方偉暉教授,早在十多年前就使用過虛擬平台《第二人生》(Second Life)在大學教書,讓學生預嘗近似元宇宙的滋味。
對於現在備受追捧的元宇宙,方教授認為並不是一種全新科技概念。他解釋:「這種科技概念並不算新,在十多年前已經出現,就像Second Life性質類似元宇宙,只不過那時是2D而已。在Second Life裡,一樣可以選擇自己的Avatar(化身),跟其他人在平台中交流。另外還有電腦遊戲Sim City,買家也是可以買屋自行裝修又和其他人互動,在概念上和元宇宙很相似。此外,一些網上戰爭遊戲,玩家也是自行選擇角色,和來自其他地方的人一起組隊參戰,自成一個社群,關係密切。」
至於VR技術也並不新奇,方教授指早在幾年前,他試過使用VR眼鏡觀看電影 《The Martian VR Experience》,感覺就是坐在太空船中於火星漫步,他指出:「那是360度的3D景觀,向上望是控制台,向後看是太空,真的很厲害。」其實這種身臨其境的經驗,方教授坦言許多電子遊戲,以至世界上不少博物館都有提供,例如羅浮宮、歐洲核研究組織(CERN)都設有網上虛擬參觀。
Second Life是早期的虛擬實境遊戲(Linden Lab)
方教授認為元宇宙最近變得大熱,關鍵在於疫症大流行的出現:「人人都要留在家中,哪裡也去不了,加上科技進步,企業見到有可為,自然就去發展市場。」
不過方教授亦相信,這股熱潮對人類生活,始終會帶來影響。在虛擬世界中的互動,亦不失為一種溝通方法。他解釋:「有些人習慣在網上和別人交流,說錯話也不會尷尬,在虛擬世界中說離開就離開,不同現實世界有許多顧忌。」
此外,他亦同意元宇宙可以為人帶來方便,例如老人家出門旅行不容易,在元宇宙中就可以環遊世界,360度親歷其境,令生活更添姿彩。在學習上,方教授稱元宇宙可以應用在教育上,例如大學生上課也不一定要實體去做實驗,在虛擬環境下亦可以進行;而在虛擬的課室上課,大家亦可以3D見面交談。」
方偉暉教授
方教授2009年在安省科技大學(Ontario Tech University)任教時,曾經組織學生去香港中文大學交流,為了讓加拿大學生熟悉香港的環境,他們特別在Second Life建立了一個虛擬香港社區,設計了一條典型的香港街道,讓學生的化身在當中四處走動;老師的化身也會在社區中解答問題,並討論中國傳統文化。方教授還記得在香港交流旅行的最後一天,大家檢討這個Second Life經驗時,學生都認為雖非完美,但對準備前去香港的旅程,特別是在文化認識上有幫助。他說:「那時多倫多還未有Presto卡,在Second Life中預先告訴他們香港用八達通,以及香港行車線不同於加拿大,學生都說這很有幫助。」
方教授亦在一篇與其他學者(Dr.Gordon Lee、Professor Anthony B. Chan)合著的論文《利用Web 2.0社交軟件進行混合學習的經驗》(Experiences in Hybrid Learning utilizing Web 2.0 Social Software, 2011年)中,分享這種使用虛擬平台的學習經驗,文章指出學生認為這種學習方法很方便,能適合個人的生活和學習節奏;對比在課堂上,他們也更願意表達個人意見。不過在虛擬環境中學習,也需要更大的自律能力,免得四處遊蕩,浪費時間。綜合而言,文章指學生認為這有助他們學習外國文化。
文章在總結時亦提及,即使是使用這些模擬學習環境,教師仍然需要了解個別學生的需求、文化背景、學習能力和個性。對教師來說,在沒有實體接觸下,要好好了解學生仍然是一個挑戰;然而,在科技越來越進步下,論文作者認為第二人生及另一些沉浸式學習環境(immersive environments)會被用作教學工具,也將擴展實體環境之外的視野。
一班學者10年前的前瞻,今天果然逐一兌現,而這種虛擬世界也越來越真實。對於有人入市投資元宇宙房地產時,方教授指涉及金錢交易要小心:「科技有時會轉變得很快,究竟有多少保障呢?這樣的投資,比起現實世界風險有多大呢?由於科技轉變得太快,有時連法律也追不上。」
方教授指出,看待元宇宙,只能當是遊戲一場:「我們要很小心,不要將之當成是平常生活的一部分,當中要劃清界線,在這種沉浸式的環境中,人不要沉迷下去,走向極端,被科技控制了自己。」「科技始終不能取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實體交往,面對面喝杯咖啡談天說地,這種經驗不是虛擬人生所能給予的。」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