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童出現怪異行為?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二年五月
每隔十來分鐘 把門重新關上
曾遇過一名輕度自閉症的小朋友,他經常重複地去關門。不管當時他在做甚麽,總之每隔十來分鐘,他便要走到大門口,把門重新關上;家長和老師已習以為常,因為無論怎樣勸止攔阻,他還是堅持要完成這個行為才肯罷休。有一次,看到他重複這個行為時,我便跟他說: 「你拖著叔叔的手,一起去把門關上吧!」就在我們走近大門差不多一米的地方,他突然把頭探進一個放著屏風的空間裡面, 竟然沒去關門,便拖著我的手走回課室。我嘗試去理解:「關門與他探頭入屏風內有甚麽關連? 」「為甚麽這次他不去關門? 」原來我們每個行為都標誌著,大腦與各感統互動而產生的結果,亦代表著數以萬計不同細胞互動和精密計算後的行為。
有過走失經歷 獨留休息室內
下課後,我請孩子的媽媽做了一份關於她兒子成長期的問卷,發覺在他小時候,曾有過走失一段長時間的經歷;且得知老師處理他失控行為時,通常是將他獨自一人留在休息室內,讓他冷靜下來。於是,我將小孩走失的經歷與關門行為,以及探頭進屏風連在一起時,終得出一個結論:他的關門行為是基於他需要安全感,從而驅使他作出這樣自我保護的行徑。我提議孩子的媽媽和老師,在處理他關門的行為時,可拉著他的手與他同去,並嘗試讓他知道課室和家是個安全的地方,而且還有他們在旁。此外,在處理他的情緒問題時,盡量不要讓他獨處, 以免加深他的恐懼感。
結果在家長和老師的配合下,加上透過三個月的音樂助療課程後,他關門的失控行為基本上已經不再出現了;只是偶爾聽到關門聲時,他的神情會有點緊張。
媽媽離他而去 孩子失安全感
特殊人士通常都存在缺乏安全感(憂慮和恐懼)的特性,他們有逃避眼神接觸、不回應指令、對陌生環境不知所措等千奇百怪的失控行為。有一名7歲的女孩,她是從別的特殊教育中心轉過來,嘗試參加我們的音樂體驗課程。下課後,女孩的媽媽問:「為甚麽我看到女兒在之前的中心,由上課一刻開始直到下課,不停地跑足半小時,像是完全不覺累似的;但來到這裡,整整一小時卻可以安靜地聽音樂和玩遊戲。」我解釋說:特殊人士面對新環境需要較長時間適應,通常家長都是放下孩子便離開,直至下課才接他回家;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去到一個新環境,面對一個陌生的老師,而媽媽又離他而去,他的憂慮和恐懼便會驅使他作出一些逃避行為。今天上課不同的地方是,不但有媽媽陪伴,且聽到輕鬆的音樂,玩她自選又喜歡的遊戲,所以表現就完全不同。激動負面情緒 容易傳染別人
孩子奔跑不疲累的原因是,我們有兩種不同的肌肉,一種是爆炸性的(100公尺短跑的爆炸力),另一種是持久的(10公里長跑的耐力),過動的小孩應該在不停走動下,已鍛鍊了持久的肌肉。教育這類特殊人士就像是陪他們跑馬拉松般,需要一直在旁打氣。參與特殊教育,我們要很小心留意和處理特殊人士的情緒和感受,很多時候不單是他們失控,而是疲乏的家長和老師們也會失控。激動和負面的情緒是會藉著感統互動而傳染別人,我們聲線的音色(timbre)和聲量(tone),也會示意高漲的情緒和刺激聽者激動的回應。因此在教導特殊人士時,應避免以強迫的方法,去改善強迫症所產生的行為。
鄔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