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回應
通常華人比較著重含蓄的交往,重視和諧,所以常會擔心自己提供意見時,朋友會覺得我們批評他。
我們看看如何能提供一些積極性的回應,如何用一些恰當的方式來提供意見。
第一、作出回應時,你所講的話必須客觀,並基於朋友給予的描述。例如:當聽到他說出很多資料後,你不妨確認一下對方是否這個意思,以免誤解;所以建議用一個技巧—用「我」。例如:「我聽到你剛才提到某年某月某日去面試。」換言之,你是複述他所說的話,這就是「對口」,大家同一個 wave link(波段)了!不妨試用這個方法去開始作回應吧。
例如:有朋友剛完成了一次面試,但對自己的表現不大滿意,內心忐忑不安,而你卻口沫橫飛地陳述自己見工的「威水史」(成就)。到底這是否他所需要的訊息?你可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你可能會說:「我希望他向我學習啊!」可是,這是否他學習的適當時間呢?其實,你是需要了解和照顧對方此刻的感受。
假如你說:「我沒甚麼可以補充了,我就這樣給他支持吧。」這樣做比說出一大堆表現自己的話更好。
第三、究竟所講的內容應該只著重正面—稱讚他,還是也需要留意一些比較負面回應呢?積極的回應永遠是好的,但仍可提醒他:「其實你不是做得那麼差,你也有做得好的地方,面試時有些表現亦很不錯。」然而,負面的回應也有它的作用,不過在給出一些負面的回應後,不妨跟對方分析一下,有助對方進一步作批判性的思考。這樣做有如你帶著他一起去回顧他錯在哪裡,往往比自己單獨去面對更為安心。
此外,在提供意見或回應的時候,我們可以從積極面開始,這可鼓勵對方用心聽你講解,而且他也會感到定下心來—「是啊,原來我也不是做得那麼差的!」然後,當雙方的對話逐漸進入狀態時,你開始更有信心,也看到他與你的wave link相若,那你就可以作出回應,並指出他需要留意的地方。
讓我們看一個實際的例子—這個朋友剛面試了一份工,但自覺表現得不好,他相信自己的應徵是失敗了,並且感到很沮喪,於是向你傾訴,覺得自己很糟糕。現在他的朋友便嘗試去給予他一些回應。
以下有幾種回應,大家看看哪個是好或是不好的回應,為甚麼?
第一個回應:「我早已告訴你,面試時應該穿著黑色套裝,不應穿拖鞋或牛仔褲。」
這個是客觀,也是十分清晰的表達,不過已無補於事了,因為事情已經過去,這樣說只會令對方再感到自己真的做錯。
第二個回應:「他們不聘用你,因為你住得太遠,所以你不用介意!」
其實那一刻還未知道公司會否聘用他。雖然這說法是客觀的,但此時他是無可能搬去公司附近的;況且尚不知面試的結果,你就說他不被聘用,這說法似乎太武斷了。
第三個回應:「他們不聘請你,因為你在這一行,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
其實這是個很客觀的說法,但也是個沒法改變的事實。
這樣說其實幫不到他,因為事情已經過去了;何妨用一種較柔和的說法:「我覺得如果下次面試,你能夠早一點到就好了。」
第五個回應:「參加面試之前,應該多找些有關這間公司的資料,到時就不愁沒有話題了。」
這個是客觀、具體和積極的建議,因為鼓勵他多做一點預備工夫,致令老闆覺得他熟悉公司的運作,有望增加印象分。這是一個好的回應,因有參考價值,他下次可以這樣預備,做得更好。
最後的回應:「在這個面試中,會否是其他人比你更優越,所以他們選擇了別人,而沒有聘用你。」
這方面有很清晰的立場,也看似頗為客觀,但對朋友來說,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會令他感到失望。最大的問題是,其實你並不知道是否有其他人的表現更好,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沒被選上。在那麼多未知的因素下,一棒打下去,只會打擊對方的士氣,所以這個回應不太理想。
再重申一次,提供回應的時候,我們也要多作反思:有否聽清楚對方的看法,有否想清楚對方的語調和心境如何。如果對方不斷請你作回應,而你又覺得他未預備好接收一些批判性的意見時,你不妨繼續做個聆聽者,安慰他,這樣比隨意作出回應更為合適。
2. 你會不會因應朋友的情緒和語氣,作出不同回應呢?
3. 你有否因為回應過於坦率,損害了與對方的關係?
梁林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