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安享晚年?
老病從來都不是人生容易走的路,一場瘟疫更將這條路推向深淵。作為香港人,沒有人想過會在寒夜細雨中,醫院門外,老死街頭;同樣地,加拿大人也不會相信,自己臨終前,在護理院「赤身裸體,孤獨一人,臉色蒼白,呼吸困難」(Toronto Paramedic Services 報告,2021)。長期護理院(Nursing Home)成為瘟疫的重災區,令人感覺負面,華人觀念尤其如此,究竟這真是一個迫不得已的人生最後選擇?還是安享晚年的明智之選?究竟我們何處可以安享晚年?
專門研究長期護理院政策,安省約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岩士唐(Pat Armstrong)指出,許多人視護理院為最後和最差的一個選擇,那是當個人不能自理,家人不能照顧,醫療系統不能醫治下的終局。然而,岩士唐在其論文《加拿大護理院有未來嗎?》(Is there a future for nursing homes in Canada?)中表明,護理院不單有存在的必要,更可以是一個積極正面的選擇。
岩士唐指出社會上不少人需要24小時的專業護理,這是不能忽視的現實:「在我們的全國性研究中,一些家庭明確表示,他們本來沒有打算讓家人入住護理院,直至試盡所有方法,瀕臨崩潰邊緣。無數的家庭成員告訴我,他們活在危機當中,自己的健康也惡化了,為了照顧家人要犧牲個人經濟,不分日夜全天候的照顧,已超出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極限。」
「爸爸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他是一個溫柔可愛的人,但跟他住了三晚,我真想殺了他。他會不停地起床,在夜裡遊蕩,喊著我母親的名字,然後問:『你在嗎?』我說:『爸爸,不,媽媽在醫院,你回去睡覺吧。』然後他會回到牀床上,一小時後他會再起床牀,然後回來,所以一連三個晚上我都沒睡。我想,媽媽這些年是怎麼做到的?」她媽媽從醫院回來後健康繼續惡化,即使有個人家務助理的協助,看來也無法在家中繼續提供24小時的護理。
岩士唐稱這些照顧工作已超出家人的能力和知識,而且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做得來。一名院友的丈夫說,自己在家裡用了不同方法去為妻子洗澡,但她實在太虛弱了,結果只能在衣服也脫不了的情況下為她洗澡;朋友也過來幫忙,但到頭來仍不能讓她走路和進食。
第一、安全:院友認為護理院比自己的家安全,因為有人照料,例如他們不再害怕忘記注射胰島素;又或是跌倒後沒有人扶自己起來。
第二、有人作伴:院友間可以互相傾談,一起吃飯及做活動,勝於自己一個人留在家裡。
第三、有合適的活動:院友稱護理院為他們舉行活動,假如留在家裡也只是整天看電視而已。
根據對院友家屬做的訪問,岩士唐發現還有第四個好處,那就是家人都感到放心,不再需要費力照顧,將自己和家人置於風險之中。岩士唐發現這些無償的照料工作,通常都由家中女性承擔,她們沒有接受過培訓,根本無法勝任這些需要技能、體力的24小時工作,當中更要擔驚受怕,擔心家人有沒有吃藥和走失,家庭也要承受經濟的損失。至於對護理員來說,分工合作和在有安全設計的環境中工作,也可說是第五個好處。
岩士唐不諱言,疫情讓護理院的弱點呈現了出來,但也許會帶來好處:「這場災難可能有助於一些根本性的改革。的確,如果政府不對已暴露的問題採取行動,他們就是在辜負所有住在護理院(住客)、在護理院工作(員工)和到護理院探望的人(家屬)。」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