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生活不寂寞
她接受本報採訪時多次表示,入住長者公寓是希望生活不寂寞。她直言:「一個人住一所房子太悶了,在這裡可以和其他老人家一齊吃飯、談天、打打啤牌(撲克牌),夏天時也可以到花園去閒坐。」卡加里86歲的周太太在丈夫離世後,便決定賣掉房子搬到唐人街的輔助式(supportive living)長者公寓去,如今已住了兩年。
周太太不想為洗衣、煮飯、打掃和買菜等家務煩惱,入住長者公寓後,這些事都有人幫忙;她也沒有考慮跟子女同住,因為她不想煮飯、煲湯,寧願找地方自己住,這是老人家的自由。她直言:「我不想幾十歲還要煮飯、煲湯。」
不過,長者公寓的生活當然不能和在家的日子相比,她指自己燒的菜當然更好味,家裡也住得更舒服,而之前她一直在駕車,想去哪裡都可以;只是,當先生不在時,她覺得「少一個就差了很多」,所以唯有選擇入住長者公寓,而將來身體情況再差一點時,便會到護理院去。
周太太坦然接受入住長者公寓離開家庭的安排,然而並非人人如是,在多倫多護理院擔任社工的曹先生,見過安然入住護理院的長者,但亦見過入院時不願留下來的老人家,一邊哭一邊要跟著家人走,直問「為甚麼要留下我?為甚麼要這樣做?」曹先生說這類案例並不少。
曹先生稱遇到這種情況,他們會多安排活動給 長者,讓他們知道入住護理院也有開心的時刻。他認為「每個人的適應能力都不一樣,安定下來的時間也不同。那位哭著要跟女兒走的長者,最終也習慣了護理院的生活。」
曹先生見過不少照顧者很早便出現各種問題,例如患上癌症、抑鬱症,因為24小時都不能離開,也沒有個人社交生活,日日提心吊膽,精神壓力嚴重,亦有照顧者因為沒有專業知識,在協助臥卧床家人如廁時受傷,他說:「這些家人獨力照顧,身體都會出現毛病。」
怎樣才能讓長者安心在護理院住下來?曹先生認為最重要還是家人多來探望:「特別是入住初期,必須讓老人家知道,他們不是孤獨一人;家人多來探訪,就讓他們覺得和在家沒有分別。」此外,多用視像通話,也可讓長者感到安慰。在疫情前,院友是可以跟親人外出,也可以回家過夜的,但爆疫後限制就多了。
曹先生指現時華人社區,對護理院的觀念已有轉變:「華人護理院輪候人數越來越多,大家都開始明白和接納;也許長者在入住初期,子女內心難免有掙扎和矛盾,但當見到他們能夠適應下來,家人就很安心,有時更對我們說,感激有這一班護理員的照顧,讓老人家能在安全環境中安居生活。」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