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社交媒體惹的禍?
三月的一天,朋友和我飲茶時,頻頻留意當日股市,說那天的加拿大銀行股跌價,要看凖時間入貨;後來才知道這天正正是美國矽谷銀行倒閉,其他銀行股也受到牽連,股價相繼下跌,哀鴻遍野。
跟朋友談起矽谷銀行之死,有人認為它的倒閉有點無辜,矽谷銀行受惠於高科技行業的興旺,過去幾年存款「水浸」,銀行將錢用來投資本是非常穩健的美國債券,誰也想不到疫情、通脹、加息一起發生,結果銀行的債券投資組合虧損了十八億美元。恐慌情緒在 Twitter 和 WhatsApp 等各個社交媒體平台上蔓延,存戶爭先恐後提款,結果在極短時間內拖跨了矽谷銀行。
聯儲局負責監管的副主席 Michael Barr 表示,矽谷銀行的確是教科書級的管理不善案例,銀行客戶過度集中高科技行業,不過導致矽谷銀行速度崩潰,最核心還是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假如你是存款人,聽到小道消息時,真的會無動於衷嗎?謠言止於智者,但銀行擠提最終還是「謠言止於政府」,要不是美國政府立時出手接管矽谷銀行,其他銀行的擠提也會馬上開始。
執筆之時,蘋果宣佈與高盛合作,在美國推出4.15厘高息 Apple Card 活期儲蓄戶口,免手續費兼可隨時提款,比一般銀行儲蓄戶口的0.35厘利息高出超過十倍,電子巨人進軍金融業,在危機中找尋機會。相信未來銀行業仍然動盪,社交媒體仍會消息不斷,亂世中我們該怎樣看守自己的積蓄呢?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