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頭大媽•裁縫師傅
老媽雖然花很多時間縫製我們的衣服,以及照顧全家四季的床上被鋪,她不是蓬頭垢臉,衣不稱身,不顧儀容的「黃面婆」。
每週大約兩次有個大媽出現,她是替老媽梳頭的。老媽先去燙髮,師傅將頭髮分小撮捲在髮筒上,然後將筒上的電線插入電流,按著想捲曲的程度決定所需的時間。之後洗淨再捲,在頭上蓋一個透過電流發熱的圓筒,將髮吹乾,再妙手梳理一番,就成為當年流行額上有大波浪的髮型。要保持這些波浪不扁,大部分的女士都僱用梳頭大媽。她每次出現我都在一旁觀察,左右端詳。看不出為何這種前重後輕的髮型算得上是美觀!
女士們一向喜歡穿蓋過足踝的長衫(旗袍),腳登高根鞋,苗條的走起路來婀娜多姿,肥胖的就有點像「大石壓死蟹」(上重下輕),連我這小孩也很目不忍睹。
抗戰之後,旗袍的長度已提升到剛蓋過膝蓋,清爽許多。縫製旗袍並不簡單,要選布料,如果要在鈕扣上弄些花樣就更費功夫,因此要和裁縫師傅商量。
最令我不解的是,無論短、中、大褸(絨外套)都在肩膊部位塞上一塊又厚又硬的墊子,穿上後好像縮起肩膊,揹著重擔的樣子。
我想不通,衣服分明要舒適、輕省,為何迫自己肩負重擔,僵直不安?多年後有機會觀看那年代的黑白電影,發現所有女主角都是波浪式額前髮,高聳肩膊的衣服。哈!原來我家有個潮流一族的老媽呢!
詹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