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何會谷氣?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
坊間常聞「谷住度氣」,即廣東話的「谷氣」,指心中忿忿不平,造成一股悶氣積壓在胸口之意;此外,另有一種氣會憋在胃裡,形成胃脹和胃頂的感覺,那麼胃何會「谷氣」呢?
胃氣不向下走反而上逆
根據中醫理論,胃的作用主要依靠胃氣的運行,一般來說胃氣應該往下走,因為它要把咀嚼了的食物,往下推送到脾(即十二指腸及小腸)去,再進行運化(即消化和吸收),從而變成人體所需的血和氣;但如果胃部受到損傷,如飲食不節、受冷受熱、情緒波動,或被風寒所襲而不能維持原來正常的功能時,胃氣不向下走反而上逆,便會出現嘔吐、惡心(作嘔或反胃)、逆呃、噯氣,甚至反酸的症狀。食物不能往下送便積聚在胃脘之內,病人便會呈現無胃口,不思食,胃脹或腹脹等「肚谷」現象;有時甚至出現嘔吐、洩瀉及腹痛等,這是由於胃氣受到阻滯不能下行所引起,此之謂「通則不痛,不通則痛」,身體內任何地方的脹、滯或痛,一定是由於受到某種東西的阻塞引起,這些東西可以是氣、血、痰、寒、熱、濕、未消化的食物,以及未排出的尿液或糞便等,而胃脹或腹脹很多時候都是由於胃氣滯所引致。胃脹和胃頂的共同病徵
為何胃好端端會出現氣滯?普通過飽所引起的胃脹,一般都是維持10至15分鐘便會自動消失,只有在暴飲暴食或食滯後,胃脹才會持續一、兩天時間,且伴有其他食滯的症狀如厭食、腹痛、嘔吐或洩瀉等。若在夏天時不慎喝了未經煑沸的水,或吃了不潔的食物,又或當腸胃對某些食物敏感時,都會引起腸胃炎,其症狀除腹脹和進食前後胃脘痛外,還可伴有洩瀉,甚至疴黃白痢及痢疾的症狀。病因除飲食不慎外,最近有兩名男病人都因脘腹脹痛而來,我發現他們都有胃脹和胃頂的共同病徵。一個是因工作過勞,壓力太大,忽然出現腹痛,劇痛難受,西醫經過多重檢查,仍查不出原因來,最後只處方益生菌了事,卻非對症下藥;由於他這種情況每年都在相同時間,每遇工作過勞便會復發,這個病顯然是因為受到情緒的影響,西醫稱之為「神經性胃炎」。另一個男病人因受兒子的感冒菌傳染,引致感冒菌入腸胃,連續嘔了幾天,無胃口、不思食、幾天無排便、喉乾、說話聲音低微、身倦乏力,且出現嚴重的胃脹,脹氣從胃脘的中部一直頂上喉頭,且引起陣發性咳嗽。查實這兩名病人同樣是患了腸梗阻的病,中醫治則皆為行氣導滯,基於寒熱症候的不同,分別採用寒下或溫下,只要氣一行則滯便去。
飲食習慣差造成腸胃病
在香港行醫時,根據非正式調查,發現在光顧中醫的病人中,患外感的佔整體病人人數的六成,患腸胃病的佔三成,而其他雜病的只佔一成;但今天在多倫多巿,據我觀察患腸胃病的病人竟超過一半,可見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一般比較差,造成不同類型的腸胃病患。在云云眾多的腸胃病人中,婦女出現納差 (食少即飽),甚至食後嘔吐的情況亦屢見不鮮。最奇怪的是,有一個60來歲的女病人,她的主症竟是夜半起床找吃,原來她的胃納極差,少吃便見飽兼有胃脹,但又不能不食,否則饑餓難抵,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暈眩及周身無力,中醫稱之為「胃強脾弱」,治則應為和胃健脾。當然,如果想預防這些腸胃病,最佳辦法還是養成定時、定量的良好飲食習慣,不要隨便折磨自己的脾胃,好好保養自身的肚腹,才能免卻「胃」何受苦之痛。
馮新偉(中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