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靈程之旅 (20)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
牧師動手清潔廁所
在香港以外的地區,有不少教會的資源有限,人手非常短缺,不像香港 ,一間教會可以聘用幾個牧者,負責帶領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更有負責佈道、栽培或探訪等分工安排。渥太華的牧者都是「一人部隊」,從佈道至培育、關懷、照顧和探訪,全是「一腳踢」(一個人包攬所有工作)的。楊牧師剛到渥太華宣道會(渥宣)牧會的時候,教會連清潔工也是兼職的。星期日是會眾出入最頻繁的時刻,洗手間使用的人次最多,以致崇拜後廁所非常骯髒。清潔工作是由一位柬埔寨牧師負責,他星期四才來搞衛生,所以楊牧師星期一就要自己動手,清潔兩個廁所,他沒有向教會提出要求,就這樣私下做了。某日,一位長老星期一來到教會,看見楊牧師在清潔洗手間,十分驚訝,認為牧師洗廁所實在浪費,於是在長議會提出,要請一個員工負責教會的衛生;原來教會很多瑣碎事會被忽略了,但這些小事卻會影響教會的運作。我們很感謝長老們迅速行動,解決教會的衛生問題。
請來英語傳道牧養
我們剛來的時候,百廢待舉。楊牧師主領粵語和國語堂崇拜,很多會友也很喜歡聽他講道,由於講壇穩定,一年後會友由80多人增長至近200人。另外,他每個星期都要負責英語崇拜,可惜英語不是他的母語,不能以地道英語來傳講,他謙稱像在教書,不像講道;有些聽懂粵語的英語堂會友,寧願選擇參加粵語崇拜,英語堂的人數因而減少了。有長老問楊牧師,為何英語堂人數減少?楊牧師直言不諱:「我的是書面英語,不是土生土長的英語,請你盡快聘請英語傳道人來牧養英語的群體。」於是教會請來了年輕的簡戴德傳道,他於一年半後上任,英語堂有了牧者,英語事工緩緩發展。英語堂處理好以後,接著就是國語堂,國語群體比較複雜,有來自台灣的、東南亞的,要聘請適合的牧者實在困難;那時來自新加坡的張福成傳道剛好神學畢業,他帶著妻兒來應徵,正好切合教會的需要。堂主任牧師甚忙碌
張牧師懂得6種語言,很有佈道恩賜,熱衷傳福音,他可以在過馬路的時候,帶領一個與他一起走路的陌生人信主;他和師母非常好客,常常接待留學生,師母燒菜很了得,又彈得一手好鋼琴,作曲填詞,樣樣精通。張牧師到來的時候,正值六四事件,之後大批留學生和學者留下來。在他們的帶領下,國語事工突飛猛進,並於1995年植堂,成立渥太華第二間國語教會。渥宣的異象是祈禱、傳福音和差傳,不辦大型教會,維持中型教會,幾年間人數倍增,由1989至1992年間植了兩個粵語堂會,1995年又植了第三個國語堂會。母會維持在500人左右,楊牧師是粵語堂的牧師,又是這間兩文三語教會的堂主任,十分忙碌,每個主日都要講道。他也培植長老講道,事實上長老們都很優秀,自學修讀神學書籍;楊牧師每年都辦神學班,教授系統神學、教會歷史,渥宣就像一所小型神學院。
視渥宣教會為我家
因著我也準備不少成年主日學的課程,是自己去研究,搜集資料,安排課程,撰寫教學內容,又邀請長老一起任教,我的「基督徒屬靈品格的塑造」,也是在這個期間撰寫的,想不到後來竟然成為一本書—《我信我行》,由楊牧師整理我的資料和撰寫,也成為我退休後的教學資料。我很愛教會,每個主日站在禮堂門前,慰問每一位前來崇拜的家人,大家都十分高興,主日崇拜是一周生活的高潮,我以渥太華為我的第二故鄉,渥宣是我的家,我會在此終老。萬萬想不到竟又要離開,回應神另一個呼召!
楊朱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