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我這樣幫助跨性別者家庭
香港精神科醫生康貴華行醫40年,他還記得當年出道時,醫學院的教授對他們說,每個病人都是你的老師,人人都是獨特不同的,醫生要用同理心去聆聽他們的人生故事,看看他們有甚麼掙扎和恐懼。康貴華幫助過不少跨性別者和他們的家庭,發現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要處理的不只是一個人的問題。
康貴華醫生
另一種則是「系統家庭治療」(System Family Therapy),這方法的目的是,與家人一同探討各種引致跨性別的後天家庭和環境因素,並嘗試幫助父母改變這些因素,然後觀察孩子的跨性別行為表現有沒有相應改變。這方法背後的信念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往往只是反映家庭關係的失衡,假如能找到問題根源,便能對症下藥,這是一種以修復關係為主的關顧和輔導的模式。
至於加拿大禁用的「迴轉治療」(conversion therapy),康貴華也認為這種以改變性別認同為主要目標的治療並不成功,探索問題根源,看看孩子有甚麼困擾和需要更重要。他指出系統家庭治療還有一個好處是,給予父母一個知情選擇權(informed choice)。父母經過一番努力,修正問題的根源,期望子女能有相應的改變;若不成功,父母也有較大的心理準備,接納「性別確認護理」這個方法,以愛心與跨性別子女一生支援同行。康貴華相信面對子女性別不安,家庭關係的問題越早處理越好,青春期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更大。因此,他對前文約克區天主教教育局不讓父母知道讀小學的女兒正在轉變性別一事,感到極為荒謬:「孩子需要父母的愛,11歲怎可以沒有父母的支持?」
當了精神科醫生40年,康貴華相信要以全人角度去看問題:「人生起起跌跌一定有,沒有性別不安的人也一樣有很多問題。面對性別不安的人,不要將變性視為避風港,看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我們還有許多人生問題要處理—學業、事業、人際關係、照顧自己等,也許還要醫治創傷,我們就由修復關係做起,父母用無條件的愛去接納包容,家庭就會開始改變。」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