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家職分讓遺產昇華為永恆祝福

近日安省一對夫婦的遺產案例引發廣泛關注——價值71萬元的RRSP存款和度假屋,竟需要繳納高達67萬元的稅款,讓繼承的女兒深感震驚與無奈。近年來,屢見因為缺乏周全的遺產規劃,導致人們在痛失至親後,仍需面對巨額稅務衝擊與複雜法律糾紛的個案。本報今期專題揭示的這些案例警醒世人:若過於思念「地上的事」——僅關注財富的累積而非智慧的傳承——原本對家人的愛,最終將演變成難以承受的「重擔」。
《聖經·馬太福音》11章28節告訴世人:「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這份安息,不僅是心靈的釋放,更要求人們在世上,以負責任的態度,處理好上帝所託付的產業。遺產規劃的本質,正是將世俗的掛慮,轉化為對未來家庭平安的積極保障,是信心落實在行動中的見證。許多人面對身後事總是選擇逃避,這種「拖延」的態度,正是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和對財富不當的執著。他們的掛慮通常集中在:談論身後之事是否會帶來不吉利,以及是否會讓家人產生不當期望或紛爭等,這種掛慮本身,已經與上帝所應許的平安完全相悖。
在進行遺產規劃時,將財寶從單純的「自我積累」昇華到「永恆價值」極具意義。當將投資或財富累積視為純粹的「財務行為」時,焦點就僅限於「個人積累」和「風險規避」;然而,當承認自己是上帝的孩子,以及祂所賜財富的管家時,視角就應當從「擁有」轉向「管理」,將財務決策與上帝的智慧、愛與公義保持一致。忠心的管家不會等到主人歸來才開始整理帳目,而是隨時準備好交帳。《聖經•哥林多前書 》4章2節說:「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規劃遺囑、指定受益人、設立授權書,這些法律檔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向上帝呈上的「管理報告」,讓人們在有生之年心無掛慮。
《聖經·路加福音》10章27節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遺產規劃的目的,是服侍「鄰舍」。 「鄰舍」不單包括家人,還包括周邊社區和群體。周全的遺產規劃正是愛鄰舍的具體實踐,包括設立信託以保障弱勢的子女,或將指定財富用於慈善,這些正是將財富的價值,從短暫的「擁有」,提升為永恆的「施予」和「成全」,讓財富成為延續愛與關懷的力量。作為基督徒,將部分遺產捐贈給神國的事工或慈善機構,既是愛神愛人的具體表現,也是將世間可能瞬間便蕩然無存的財富,轉化為永恆獎賞的智慧之舉。一份清晰的遺囑,表明我們的心不再被地上的財寶轄制。當放下個人的私心與逃避,願意為他人的益處建立清晰的秩序時,我們的心就開始有基督的樣式,實踐忠心管家的職分。
遺產規劃,不是為死亡做準備,而是為生命中的愛與責任做一個完整的見證。讓我們成為忠心又有智慧的管家,用清晰的遺囑和周全的規劃,將上帝託付的產業,轉化為一份「出人意外的平安」,讓愛與責任,成為歷久彌新的祝福。
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