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勳作福音魔術表演
潘子勳的正職是平面設計師,但他本身的興趣卻十分廣泛,小提琴、攝影、書法、繪畫等......儼如十八般武藝集於一身,然而他對魔術的興趣卻非常濃厚,更樂於應邀到教會的福音聚會中表演。
出身書香世家
每當潘子勳 (Felix) 說起他其中一項專長--魔術時,總是特別雀躍,因為這是他從小就迷上的玩意。「70年代中是香港魔術界的黄金時代,有很多著名魔術師和魔術團從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和西歐等國家前來香港表演,轟動一時,看過一次之後我便迷上了,且還立志要做一名魔術師,將歡笑帶給人。」
早年他曾在CNE(加拿大國家展覽館)及一些喜慶宴會中表演魔術助興,贏得全場嘉賓拍掌叫好。
潘父對中國文化素有研究,有著傳統的儒學思想,家裡保存著很多古董和字畫。「由於我是家中的獨子,父親對我管教甚嚴,他不但要我背誦古文,而且還要我勤練書法、學小提琴。因此,當他知道我對魔術產生興趣時,常會出言勸止,認為那些江湖表演戲法,是下三流的玩意,難登大雅之堂,更恐怕我沉迷其中,以致荒廢學業。」其實,這小小火種早已在潘子勳心裡燃起,而且越燒越旺。
業餘魔術表演
1985年,潘子勳跟父親從香港移民加拿大,可惜落地後,潘父嫌當時的多倫多太靜,缺乏生氣和動力,兼且不能適應不同的語言及文化,認定不適合在此發展,於是決定回流。至於潘子勳卻持不同的看法:「我很喜歡這裡的環境,山明水秀,四季分明,父親見不能說服我,惟有讓我獨自留下,並送我往郊區一間寄宿中學讀書,我也樂得自由。心想,終於可以無拘無束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他在大專學院主修平面設計、副修攝影,課餘更去學魔術,並且日夜不停地練習,整個人沉醉在魔術世界裡。
潘子勳畢業之時,適逢加國經濟衰退,他縱然擁有優異的成績,但卻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為了生活,我做過餐館、散工、業餘魔術表演......雖然在CNE表演十多分鐘,我便可以賺到幾百元,但這種機會並不常有,而且我知道,多倫多不像那些以度假娛樂場所招徠生意的城市,所以很難以此維生。現時多倫多只有兩間附設魔術教授的專業魔術商店,據悉他們還要兼售其他商品,才可以生存下去。」潘子勳知道靠這一行謀生,絕不容易。
神能從無變有
作為一個基督徒,潘子勳很清楚魔術不過是一些幻象,所以每次表演完畢,他都會說明這些似幻似真的魔術不是真的;更重要的是讓觀眾知道,魔術表演跟靈界和超能力等事完全無關,那只是借助物理現象,加上特別設計的道具,配以精湛熟練的手法及表演技巧,製造出各樣特殊效果的表演而已。他坦言,最著名的魔術師也不能使假的東西變為真的,惟有宇宙中的創造者--神才能從無變有、叫死人復活。
潘子勳認為:「無論學那一門技能,都必須努力而認真。就以魔術表演為例,確實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正如我最初學的近距離魔術,也相當有挑戰性,多在酒店、餐館、宴會或小型聚會等地方表演,這種稱為"Table hopping"的魔術,通常會在觀眾眼前,甚或近至他們鼻子前的距離演出,若非熟練到家,很容易就會『穿崩』(給人看穿)。至於在舞台上表演的遠距離魔術,則會以燈光、音響效果、舞蹈編排等配合,這些都是利用視覺差距、空間的光暗,使人產生幻象。」
衝破隔膜陌生
「再成功的表演,若不能指向為神作工,一切都是枉然的。因此,我很希望透過一些簡單、帶福音性的小魔術,先引起未信朋友的興趣,從而衝破隔膜和陌生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好讓他們能在緩和及歡愉的氣氛中,打開心門,在教會裡聆聽真道。」因此,潘子勳樂於應邀到教會的福音聚會中表演。他間中也會在不同性質的慶典及婚宴上以魔術娛賓。
潘子勳強調,魔術不過是業餘興趣,他現時仍然以平面設計工作為主,此外,還開班教授年輕人攝影和書法,他很珍惜藉此接觸新一代的途徑。
白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