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心路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四月

第一篇稿的內容背景
第一次為《號角月報》撰稿是在2008年2月,當時正值農曆新年前夕。女兒在美國加州就讀大學二年級,我特地在1月底飛往洛杉磯,為她慶祝20歲生日。女兒與三個女同學合租一間宿舍,她雙層床下鋪的室友特意讓出床位給我。白天女兒上課,我便獨自四處閒逛,等她下課後一起共進晚餐。有一天,我逛街回來,女兒的室友得知我去過的地方後,驚訝地問:「你沒事吧?有遇到甚麼嗎?」我這才知道,雖然她們的宿舍鄰近校園,但學校卻座落於市中心一個治安不佳、罪案頻發的區域,學生們都被警告不要獨自外出,以免發生危險;而就在我準備離開洛杉磯的前兩天,女兒所住的街區竟發生了一場槍戰,她當時就在現場附近,甚至還被電視台採訪,上了新聞畫面。與女兒共度短暫而珍貴的時光後,我便啟程前往澳洲雪梨,探望姐姐一家。
今非昔比的寫稿送稿
我第一篇《號角》的稿件,便是在飛抵雪梨後,將這趟與姐姐和女兒相聚的經歷記錄下來的。當時,我對使用倉頡輸入法尚不熟悉,便學習使用小蒙恬手寫輸入法,在那個年代,這已算是高科技的輔助工具了。回想在香港時,我曾於1985年為某大報撰寫專欄,當時還是用鋼筆在一格格的原稿紙上逐字書寫,寫錯了要用塗改液修正,若需調整段落,不是剪貼就是重新抄寫;完稿後,還得親自送往報館。記得當年,為了趕稿,我從沙田的家一路疾駛至灣仔報社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後來,傳真機的出現,才讓我從這場「送稿奔波」中解脫出來。隨著電腦普及,思考與寫作模式也逐步轉變,從執筆書寫,改為鍵盤輸入,適應這種轉變也花了一些時間。到了今天,只要對著電腦說話,語音便能自動轉為文字,文章內容可隨意調整,增刪修訂輕而易舉,完成後輕輕一按,稿件便能瞬間傳送千里之外,科技的進步令人嘆為觀止。
海天心路在廣闊平台
《號角月報》亦從最初的純文字報刊發展到今天的多媒體傳播,甚至運用人工智慧AI來傳福音,影響力遍及全球,這樣的演變可謂一日千里。而我的女兒,也從當年的大學生成為今天的專業人士,如今更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轉眼間,我與《號角》同行已17年,正如我的專欄名稱「海天心路」,每一篇文章,皆是我人生旅程的心靈記錄,從加拿大西岸寫到東岸,從一位母親的心聲寫到祖母的感悟。這個專欄名稱是《號角》主編為我命名的,取得極好,讓我在這個自由廣闊的平台上,盡情抒發心中所想,度過了一段漫長而寶貴的歷程。感恩又感謝!
香灼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