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即棄物品的問題
棄用塑膠袋改用環保袋
這次我們來探討一次性用品的問題。以塑膠袋為例,過去我們大量使用,家中也堆積許多垃圾袋;然而,由於處理不當,廢棄的塑膠袋可能流入河流或海洋,導致野生動物受害,例如被塑膠袋纏住或誤食。最廣為人知的例子之一是,飲管插入海龜鼻子的畫面,這類事件促使許多人開始減塑,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加拿大近年已禁止商店提供薄塑膠袋,改為使用環保袋,例如可重複使用的塑膠袋、布袋或紙袋。可是,這也衍生出新的問題:許多人發現家中堆滿環保袋,甚至買外賣時商家仍提供新的環保袋,導致存量過多,無法真正減少浪費。然而,我們還需關注環保袋的使用情況,許多人誤以為環保袋比塑膠袋更環保,但若無法有效重複使用,反而會造成更大負擔;因此,最理想的做法是選擇耐用、真正可長期使用的袋子,並避免不必要的囤積。
造紙袋需伐林木耗水源
在加拿大政府推動下,許多城市已逐步取締一次性塑膠製品,如餐具、發泡膠外賣盒等,改用木製或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塑料製品;只是,這些替代品對環境的影響仍不容忽視,取代塑膠袋、塑膠叉、塑膠勺等一次性用品,是否真的環保?研究顯示,以紙袋為例,至少需重複使用5次,而棉質環保袋則需使用150次以上,才能抵消對環境的影響,這是因為不同材料在生產過程中都會對環境造成負擔,例如製成紙袋需要砍伐林木,並消耗大量水和資源;棉質袋則涉及土地使用及高耗能種植。此外,生產塑膠袋的石化燃料消耗,亦是一大環保問題。聯合國環境署在2021年的評估報告指出,生物塑料需要特定的工業回收體系才能完全分解,且過程十分耗能;木製餐具則涉及森林砍伐,影響植物的多樣性種植並釋放碳排放。因此,最環保的方式仍是選擇可重複使用的餐具。
鼓勵自備餐具有助減塑
我們在家中宴請親友或在公司聚餐時,以往可能會選擇方便的塑膠餐具、紙碟等,如今則應改用可重複使用的餐具,即使需要清洗,也能大大減少浪費;同樣,外出用餐時,可自備容器打包剩餘食物,而不是依賴一次性外賣盒。部分塑膠外賣盒底部標示「5」的回收標誌,代表可清洗並重複使用,若能適當回收,便可減少塑膠浪費。此外,外出時攜帶自用的刀叉、筷子,也是減塑的簡單步驟。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還可透過與商戶合作來實現。例如,以前購買牛奶時可透過「按樽制」回收玻璃瓶,如今亦可推廣至外賣餐具,建立「回樽費」、「回碟費」等機制,讓消費者支付押金,使用後歸還餐具,商家再進行清洗並重複使用。這種模式在部分地區已開始試行,若能普及,將有效降低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透過要求推動商家改變
在飲食習慣上,餐飲業也可採取行動,例如鼓勵顧客自備餐具,或提供租借餐具的服務,而非單純以木製或生物塑料製品取代塑膠,因為這些替代品對環境的影響仍然不少。我們可以透過選擇減少包裝的商品、購買可回收或可重複使用的產品,來進一步降低環境負擔。總體而言,單靠禁用塑膠袋或改用替代品,並不能真正解決環保問題,最重要的是改變消費習慣,減少使用一次性的產品,並提倡可重複使用的物品。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透過選擇與要求,推動商家改變,讓環保行動真正落實。
趙汝圖(國際基督教自然保育組織A Rocha Canada社區外展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