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文物修復師--楊學騏
古董文物修復師楊學騏從事文物修復三十多年,他的一雙巧手曾為無數破損的珍貴陶瓷或琉璃器皿恢復原狀,讓它們重現光彩,手工之精細,令物主嘆為觀止。然而,在他的店內卻寫下了一句意義深遠的格言:「我們可以修復任何損壞的瑰寶,但只有上帝才能修復破碎的生命。」
修復文物 重現光彩
古董文物修復師楊學騏 (Peter) 從事古文物修復三十多年,他的一雙巧手曾為無數破損的珍貴陶瓷或琉璃器皿恢復原貌,讓它們重現光彩,手工之精細,常令物主嘆為觀止。「我見過很多忐忑不安的客人,拿著一堆破爛的物件進來,要求我為他們修補。有時候我在想,人們就是這麼奇怪,當人或物存在的時候,並不懂得保養珍惜,直到失去或破碎了才會緊張心痛。」楊學騏曾為不少名人、政客修復過好些有歷史或紀念價值的陶瓷、琉璃、油畫和雕塑等文物。
老行尊楊學騏對鑑定古董文物,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客人拿來的古董物品,我望一眼便能粗略推算到,是真蹟或是仿古文物、大約年份和出自何處,所以我經常會留心和搜羅有關方面的資料。」他坦言,古董文物修復這一行,在歷史文化悠久的歐洲較為蓬勃,那裡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林立,內裡物品經常需要精工維修,因此當地很多城市都有古董修復店;反觀在北美洲,這屬於十分冷門的行業,據他說在安省的古董文物修復師不出十名,當中有幾位在早幾年已退休不幹了。
心思慎密 技藝超凡
楊學騏指出,現時安省只有Ottawa Algonquin College和 Peterborough Sir Stanford Fleming College有類似的學科修讀。他認為,有志入行者除要學懂基本的知識外,本身還要具備藝術細胞、心思慎密、手藝精細。「客人拿物件來修補,目的是希望可以恢復原貌,所以我們不能隨意修改,也不宜發揮自由創意,致令原物面目全非。」楊學騏一語道破這一行的大忌。他的最佳做法是:「盡量找來類似的配件或自製化學原料,像砌拼圖一樣,一小塊一小塊地分類、縫合、繪色,務求恢復其『本來面目』;至於價錢方面,則會根據文物的殘破程度和珍貴價值酌量收費。」
三十多年來,他的客人大多是帶著憂愁的心情進來,卻帶著驚訝、讚歎的笑臉,抱著修好的物品離開。神乎奇技的他,很快得到一群古董珍藏家讚賞,客源大多來自口碑,以及不同的陶瓷供應商及古董商推介等。當然,也曾遇上無法修復的物件,他通常會勸他們放棄,不要浪費金錢和時間。
作神器皿 主為陶匠
自小已有藝術天份的楊學騏,可惜得不到楊父的支持,因而反對他修讀這些不足以維生的有關科目,幸好他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學習。1978年,他畢業於多倫多大學人類學系後,就在安省皇家博物館 (Royal Ontario Museum) 工作,就在他任職的半年間,令他眼界大開。「觀眾看到的文物其實都是經過修復的,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在博物館倉庫中,還儲藏著大量殘破的文物,其中不少是相當珍貴和罕有的。」後來,因楊父在港病逝,楊學騏便辭去工作,回港陪伴母親一段長時間。
重返多倫多後,楊學騏經朋友介紹入行,並得外籍老闆賞識,願意悉心栽培他,將這門文物修復手藝傳授予他。五年後,他離開這家公司自行創業,直到現在。「很感謝老闆對我的栽培,使我有機會投身這行業,學得一門既有興趣又收入不錯的謀生技藝。」他承認很難找到接棒人,走一個少一個,恐怕這門手藝遲早也會失傳。
破碎生命 神能修復
「今時今日的家居設計流行簡約主義,不講究裝潢,甚至連擺設都可免則免;新一代的年輕人也不懂欣賞上一代遺留下來的物品,不少人更會隨手將之丟棄,或拿去作車房大平賣 (garage sale),所以不妨試試在車房大平賣的地方尋寶 。」楊學騏估計,在時移勢易的情況下,往後這行業會有式微的可能。
現時他每周只工作四天,原因是他希望擺上更多時間,為主作工。2009年,他在安省天道神學院完成了道學碩士學位,他盼望自己能成為神的器皿,裝載祂的豐盛;同時,也讓神成為他生命中的陶匠,更願意神能透過他的雙手,不單去修復破爛的器皿,也能修復人的心靈。正如他店舖內的格言說的:"We can restore any damaged treasure, but only God can restore broken lives."(我們可以修復任何損壞的瑰寶,但只有上帝才能修復破碎的生命。)
白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