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意義
秋冬臨到,氣溫轉冷,景物滄桑,很多人容易因此抑鬱。幸好近年冬令標準時間縮短,愁緒日子過得較快,而且秋冬的期間特別多節日可以慶祝,令人忘卻一些不快的事情。入秋後有中秋節和感恩節,冬季有聖誕節和新年,之後也有農曆春節。期間我還會慶祝結婚周年及太太的生日,這些大日子令我過得非常「充實」,吃得飽飽,也暖在心窩。
想到中國傳統節日背後的意義,大多數源自恐懼、哀愁或怨懟。過農曆年是為抵御「年獸」的侵襲,清明和端午是紀念離世的人,七夕倍添淒美,中秋節竟然在月餅裡放進字條傳遞造反訊息,重陽逃離災劫......現代華人當然不會帶著這些負面和消極的心情來過節。
反觀西方節日的淵源,則較為積極和正面。除了受難節記念耶穌基督受苦受死之外,復活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聖誕節,甚至新年都洋溢著歡欣喜悅的心情。不過,今天無論西方還是中國傳統節日都已被商家看準,視為取利的大好時機,越變越商業化。現代人也樂於把節日「變質」,找個藉口與家人親友去大吃一頓,或開派對狂歡達旦,或作些無謂的消費,以致失去了每個節日原本應有的意義。
可能年紀漸長,覺得過任何節日都不外如是,寧願享受箇中的安舒。固然也會吃一些應節食品,也會參與一些慶祝活動。但無論春夏秋冬、月圓月缺,只要與你所愛的人在一起,慶祝任何節日都不忘其背後意義,這樣的日子就是最完滿的了。
梁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