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橄欖球到啞鈴
年前當加拿大移民局宣布暫停家庭團聚申請,華人社區一片譁然;已申請者慶幸趕上末班車,未申請的大呼不合理。幾代同堂還是我們的傳統嚮往嗎?讓我嘗試從不同角度,以實際的例子跟讀者一同淺嘗箇中滋味,尋找答案。當探親申請門戶大開,不少同胞直奔超級簽證,這番波動也牽動了華人社區的暗潮翻滾。從中,也看出華人對「團聚」的感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誰是當家話事人
離家多年的小江,每每看到朋友家中有長輩的,就羨慕不已,偶爾聽到朋友抱怨,都會開解說:「老人家,遷就遷就那就沒事了!」然而,當他的老母親來到後,他才體會到朋友所說的「不是不想遷就,而是遷就不了!」老人聽不進一個「不」字,無論懂不懂,都要作主;若不按她的意思辦,就一個大帽子蓋下來:「我的話沒人聽,不受人尊重!」
可是,老人家初到北美,看到這裡的一切跟國內不一樣,於是竭力嘗試將家中的一套搬過來,即使行不通也要小輩想方設法「依其道而行」。「舉一個簡單例子......」小江說,「老人不習慣用乾衣機,要晾衣服風乾,而且非得要晾衣繩子。我們夫妻倆為了那根晾衣繩,東奔西跑好幾天,才在一家小店找到。這樣的小事經常發生,累到沒了脾氣。」
「老母親在中國當慣了話事人。」來到這邊也一樣,除了管吃管住管衣管教育外,還直接介入兒媳的夫妻關係。小江想不到,他跟妻子之間多年來養成的默契溝通方式,在母親眼中竟變成了「媳婦霸道,兒子受欺」。老母親不理會兒子的解釋,竭力為兒子「討公道」,常常與媳婦對著幹,夾在中間的小江左右為難:妻子沒做錯,母親愛兒心切。小江有感而發:「若是有對錯,事情就好辦多了!」
誰承擔摩擦後果
家庭是一個橄欖球結構,老的少的負擔少,重擔都集中在中間的一代。背井離鄉奮鬥數年的一代,在生活穩定後,首要考慮的事情之一就是申請團聚,彼此都是抱著相互照顧、分擔重擔的想法。然而,長輩們來到陌生的國家,家中老、中、青三代人無論是在生活習慣、處事方式、家庭教養上,還是在說話態度、衣著舉止......都有著種種矛盾,以致摩擦連連。無論甚麼矛盾,最終都是落在中間的一代身上。於是,中間一代成了名副其實的啞鈴--兩頭大、中間小,有苦說不出。
說到作父母和子女的本份,《聖經》早就給了我們答案:「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以弗所書6:1)﹔「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以弗所書6:4)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父母兒女雙方都願意遵行聖經的教導,才能解決彼此間的矛盾與衝突。
言琛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