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橋(上)
橋的魅力在於功能
橋的魅力在於它的功能,橋樑的美感則在它的建築科技之上。將橋樑比作拔地而起的建築物,似乎不大公平,因為現代建築的設計造型,早已不再是樑柱形式結構,外觀上也不再方正如盒子;不管怎樣,橋樑的樣式設計已漸漸變得多樣化,橋樑設計也成為今日土木工程學唯一的設計課程。過去原是決定橋樑設計成敗的唯一標準之建築教條--「形隨效用(Form Follows Function)」,與現在橋樑的形態已經相距甚遠了。
橋,曾經是一個城市的中心,它能夠消弭兩地之間的隔閡,且長期扮演著一個城市的「代言人」,但是當城市的「大動脈」轉入地下之後,人們便感受到效率所帶來的暢快,自此,橋在交通運輸中的角色開始轉趨次要,其裝飾價值反而獲得提升。
和平橋的實際效益
橫跨加城弓河的和平橋(Peace Bridge)工程曾經一度延誤,2012年3月才宣告正式啟用。該橋全長130.6米、闊6.2米、淨高5.85米,功能上只是一座行人橋。和平橋由西班牙籍建築師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擔任設計,而它的唯一亮點是「單一跨度」,目的是能夠保持河道暢行無阻。公開的資料顯示,整項工程費用耗資近2500萬(設計費用佔390萬),這大概是一般以鋼鐵結構的行人橋建築價的三倍。幾乎在同一時期(2012年6月),多倫多也完成了一道新行人橋--「光明橋」(Bridge of Light),長125米、兩邊引橋各60米,同是鋼鐵構造,但耗費卻只是和平橋的三分之一!
先不談我對卡拉特拉瓦的設計手法,今期有必要借此以一些城市規劃常識中的「定量因素」(Quantitative Factors),嘗試客觀地找出「究竟該行人橋的真正『日常』服務對象是誰?」以及衡量一下和平橋的實際效益:
*接照加拿大的城市規劃標準判斷,如果以下城區(或稱CBD)的步行距離設計為平均326 米至419米,以及社區之內的可步行路程在300 米至900米(商場的合理步行距離是200米)作為測量基礎,設定以和平橋為中心,先按照最長步行距離900米計算,同時考慮它與卡城CBD之間的往來,進行簡單分析,便可得出它的「服務半徑」;和平橋的主要服務對象,應該是沿著弓河北岸的社區,包括不會超過Sunnyside和Hillhurst等社區的範圍。
*根據2012年官方發表的數字,對和平橋作出效益評估:卡城總人口是112萬餘人,Sunnyside和Hillhurst兩個社區合共9900多人,實際效益似乎不大。無疑,一項建築工程的效益如何,非完全以實用論成敗,予人方便莫論多少、也無分貴賤,惟社會效益不可草草論斷。
論功能,實不足以言成效,若當為城市景觀則另作別論。當然,閣下若要在周末到此橋一行的話,卡城市政府是會絕對歡迎的。不要忘記,每個納稅人(包括閣下)多少也有份付錢的。
區傑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