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上限的另一次鬧劇
美國國債上限在過去數十年一直形同虛設,不但沒有達到立法的目的,反而成為黨派鬥爭的戰場。
成黨派鬥爭的戰場
美國從1917年已開始設立法例為國債定下上限,目的是控制財務部不能過度發債,但實質作用卻不大。每當美國國債總發行量上升至貼近上限水平,國會就會開綠燈通過新法案把上限調高,因此在過去數十年一直形同虛設。提高國債上限並沒有引起一般巿民的關注,亦沒有引發任何重大政治或經濟危機。可惜近年因美國政治版圖的撕裂,民主黨與共和黨才一次又一次利用國債上限作為鬥爭的戰場;除1995年外,2011年可說是國債上限危機趨向白熱化的開始,兩黨因削赤的大方向而爭持不下,轉而利用拒絕調高上限作為政治籌碼,企圖迫令對方屈服。
沒結果的政治鬥爭,在過去兩年不斷發酵,最終在10月再次爆發,令聯邦政府因得不到撥款而關閉。財務部立即提出最後警告:倘若國會未能在10月17日前達成協議,美國將因國債上限的限制,而要延遲支付若干款項,當中更可能包括美債投資者應得的利息或本金,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衝擊;因為美國債券長久以來,都被投資者評定為零風險,假若違約,實在無法估計長遠的後果。
兩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否決和重新投票,最終如大部分份所料,參眾兩院都在死線前一刻通過法案,讓聯邦政府可以重開,但只暫時延續撥款至明年1月15日,與此同時凍結國債上限至2月7日。這臨時協議,雖然可讓金融市場暫且舒一口氣,但基本問題仍然未解決。除非兩黨能在未來數月奇蹟地達成共識,不然,同一樣的鬧劇只會在2014年頭又再重演。
反思兩種政治制度
沒完沒了的美國兩黨鬥爭,令美國政府的施政效率大大減低,有見及此,開始有人質疑民主是否對一個社會的發展帶來好處。相信無人會認同民主是一個完善的制度,特別是以效率作衡量的標準,筆者一直都認為,民主社會往往因為要平衡各方的利益,無可奈何地減慢發展的速度,這是不爭的事實。
曾經有學者比較民主和獨裁制度,哪方較能帶動一個社會的長遠發展。結果是民主並不代表一定成功,獨裁亦未必帶來失敗。兩種不同的制度在歷史中各有成功和失敗的例子,有時獨裁可以比民主更有利社會發展;但如果集中研究反面的例子,就會發現獨裁因沒有制行,一旦失敗,對社會和人民所造成的傷害,比民主制度嚴重許多。
俗語說「針無兩頭利」,全速發動的子彈火車無疑可快速地達到目的地,假如因為安全系統故障而失去控制,後果定必不堪設想;相反,一架慢駛的蒸汽火車,速度相對緩慢,但安全措施十足,即使意外脫軌,傷亡程度亦不至於太嚴重。假如你是一個乘客,你會選擇乘搭一輛安全系統有問題的子彈火車,還是安全十足的蒸汽火車?
納言(加拿大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