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Communication
無論在家庭、社區、職場或日常生活,我們都需要和別人溝通,清晰地傳達自己意見的同時,也需要正確地接收別人的訊息。有效的溝通,除了可以改善人際關係外,更有助工作的表現,與上司及同儕和諧共處。
有效的溝通包括言語上(verbal)、非言語(non-verbal)及科技上(technology),別輕視其中任何的細節,因為訊息一旦錯誤傳遞,不單造成人際的誤會,嚴重者可招致公司業務的損失。
言語溝通聽講必備
* 選擇合宜的場地
言語上的溝通包括聽及講,良好的聆聽技巧有助有效地表達意見。當聆聽別人說話時,要注意是否處身合宜的環境,假若是商討工作上的事務,就別選擇過於嘈吵的地方,以免影響集中力。
* 作個留心聆聽者
聆聽時,需要全神貫注,留心接收對方的訊息,除非對方示意歡迎表達意見,否則不要中途插嘴或過早發言。特別在一些工作報告時,更要等候適當時間才好發問。當然,提問時也要注意說話的語氣、聲調及態度,別令對方產生有被挑戰的感覺。
* 開放地表達意見
溝通是雙方面的,特別在職場上,如果不明白工作的指令,必須立刻把問題提出。亞洲人一般比較含蓄,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礙於面子,選擇息事寧人、沉默應對,以致到頭來,工作的表現不能達到上司的要求,直接影響工作果效。
非言語溝通更重要
非語言的溝通,包括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及動作(gesture)。對話時,適當的動作,如點頭示意、眼神接觸都可以讓對方知道你在留心聆聽;要是在談話時東張西望,或頻頻查看手機,均屬極不禮貌的舉止。
此外,壓力會影響情緒,情緒會阻礙有效的溝通,如果不懂得處理壓力的話,很容易把情緒帶到工作上,跟同事、上司相處時會變得暴燥,有時因為抱持不同意見,而把壓力發洩出來,如踢椅子、拍桌子,讓人誤會有挑釁打架之意,嚴重者可遭紀律處分。
如果遇到雙方意見不同,應選擇暫時離開現場,讓緊張的情緒降溫,或作深呼吸,抒緩一下不穩定的情緒,避免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形成溝通上的誤解。
科技溝通加倍注意
現代職場上,除了語言上的溝通,我們更常用電郵、臉書或短訊傳達訊息,正因科技的快捷、流通網絡之廣,更要加倍注意。
* 適當的稱呼
在發出電郵的時候,別忘記要加上對方的職銜,不要直呼其名,特別是一些專業人士,如醫生、博士、律師等。
* 別錯用符號
避免加上不必要或不恰當的標點符號,簡單如感嘆號,如果用得不恰當,可能造成負面的訊息,「感謝您。」和「感謝您!!!」可以被解讀成相反的意思,對方也許會揣測背後的含意。除標點符號外,一些代表情緒的面部符號,最好不要用於往來文件上。
* 回覆電郵
回覆電郵時,不一定需要選擇「回覆群組」(reply all),特別是那些只限於某相關人士的內容。在回覆之前,須再三查看名單上是否有已離職者或未更新的名單。此外,一些如在臉書或手機短訊傳送的信息,先要清楚公司是否有特定的規條,因為訊息一旦在網絡傳開,便很難刪除,特別是一些相片,更要考慮多方面的後果。如果需要在電郵傳送附件(attachment)時,切記要審查會否帶有電腦病毒。
要懂得分辨個人社交和職場溝通之別,別把和朋友間的溝通方式套用在工作上,如無必要,還是別以手機或臉書溝通,保持專業做法。
互諒互讓彼此尊重
無論在哪一個層面的溝通,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彼此尊重,特別在北美多元文化、不同族裔的國家,更要接納彼此的不同;在職場上,應避免以自己的語言講私話,畢竟這是個以英語為主的國家。亞洲人以為是不拘小節的戲言,在別人眼中也許覺得過於嘈吵,因為對方完全不明白我們談話的內容,易生誤會。
此外,要知道外國人比較開放,亞洲人較為保守和含蓄,見面時擁抱或以「親愛的」來稱呼,那只是一般的社交禮儀,別過於敏感或誤會被人佔便宜,那可是嚴重的溝通失誤呢!
陸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