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式太極拳
九十年代後期,太極拳中多了四式、八式、十六式的普及套路,為的是滿足不同年齡、基礎、身體條件的練習者。除起勢、收勢外,四式太極拳包括:攬雀尾、倒捲肱、雲手和十字手,其特點是:在傳統楊式太極拳中,選取四式主要的動作,舒展大方;原地運動,不含步法;包括前後左右上下對稱動作,肢體均衡運動。
如初學者想在短時間內受益於太極拳健身的好處,我建議先學四式太極拳。使氣血暢通最好的方法是,全身放鬆,減少血管阻力;再以弧形、螺旋方式運作,加快血液循環,使血液直達肢體臟腑,而整個運動過程要鬆、慢、整、連:整是關節鬆開但節節貫串,全身一起運動;連是全身上下相隨,連綿不斷。太極拳以脊柱行拳:先透過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把脊柱自然拉直,跟著以脊柱轉動,在鬆、慢、整、連的情況下帶動肢體運動,完全符合活血的動作要求。
初學太極拳者,最常見的毛病是太緊張,鬆不下來,未能以腰帶動,全身協調性差;體重未能導至腳底,而是壓在膝蓋,以致膝痛。針對以上的問題,在教會長者活動中,我先教四式太極拳:動作不多,不難記住,精力便可放在鬆、慢、整、連等基本功上。為加大運動量,我在四式原地套路加入步法,並以馬步代替一般用的弓步:弓步是把身體重心偏放在前弓腿上,初學者在上步時如未能掌握好,很容易把體重壓在膝蓋,因而受傷;馬步將體重平均分在兩腿上,只上下升降轉動,傷膝機會較少,亦有利於弧形、螺旋的轉動。用馬步並非創見,楊式、洪式老架太極拳中常見。讓氣血運行,練拳時要連綿不斷,四式動作當然不足夠。為解決這問題,在雲手後可再接上攬雀尾,連綿不斷地重複,直到自己覺得運動量夠了,才接上十字手收勢。
美國《時代雜誌》曾有文章把太極拳譽為最完美的運動。學四式太極拳只為入門方便,掌握基本功及為健康應急後,不妨更上層樓,發掘太極拳的深邃和樂趣。
梁立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