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馬利亞人
現代化的古老族群
很久以前,從《聖經》中知道有撒馬利亞人,而在我的朋友當中有猶太人、阿拉伯人,卻沒有撒馬利亞人。最近去以色列,經歷了一個不一樣的旅程,我在基利心山上認識了撒馬利亞人及他們的大祭司,他們很熱情地招待我們這班遠道而來的客人。身穿大祭司袍的大祭司很風趣幽默,他說,現代的撒馬利亞人的生活跟一般人無異,也穿短褲、也去旅遊;說話之際,突然傳來電話鈴聲,大祭司趕緊從祭司袍內掏出智能電話接聽。真是十分現代化的古老族群!
撒馬利亞人懂希伯來語、阿拉伯語、英語,但在進行宗教儀式時,則說古代希伯來語。大祭司說,他們人口最高峰時是300萬,最低時只餘下百多人,幾乎瀕臨絕種,現已回升至七百多人。他們接受與外族通婚,包括猶太人、基督徒及穆斯林,只要他們願意改教,便可以成為撒馬利亞人;改教者須有五個主要認信:1) 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2) 摩西是上帝差遣的主要使者;3) 律法書是啟示的信息;4) 於基利心山建壇敬拜;5) 相信彌賽亞在末日來臨。
實際行動付出愛心
《聖經》中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有一個猶太人路上遇劫受了傷,有宗教領袖的祭司和利未人經過,他們卻沒有停下來,也沒有去幫助同族的人。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看見那人的困苦,竟然超越仇恨,幫助輕看他們的猶太人:他不但捨得用油和酒為他裹傷,還帶他到店裡去安頓好,更吩咐店主繼續關心照應他。這個樂於助人的撒馬利亞人,一心付出、不求回報;其實,不論是猶太人、撒馬利亞人或是甚麼人,最重要是愛心的行為。故事中,除了好心腸的撒馬利亞人外,遇劫受傷者也是主角。試想想,假如我們是傷者,不是一樣需要別人的幫助嗎?
曾有一個中國新移民家庭到教會來,一年間有35個家庭請他們吃飯,對初來乍到的新移民而言,感覺很溫暖;一年後,他搬了家,到別的教會聚會,全年只有三、四家請他們吃飯,感覺很不是味兒......後來,他漸漸明白有需要者的感受,於是決定以後不再作受傷的猶太人,相反,做一個用實際行動、付出愛心的撒馬利亞人,盡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蔡黃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