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將無從選擇-評2016年新電影《天空之眼》
2016年新電影《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是一部虐心的電影。導演特意打破影片為觀眾預設立場的常規模式,要觀眾與劇中人一同處於各種痛苦猶豫裡,誰都不知道最佳答案在哪裡,活活受盡煎熬。
現代科技新的戰爭模式
後現代戰爭,完全推翻了以前的戰爭模式,沒有衝鋒陷陣,沒有追奔逐北,只消在鍵盤上敲擊一下,或按個電鈕,拉一下手柄,如此而已。參戰者離戰場可以遠在千里,仍然能借助各種現代技術監視鏡頭,清晰地看見戰場所發生的情形,甚至可以通過計算數學模型而預知爆炸衝擊的規模......此時此際,參戰者如何進入戰爭,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何選擇攻擊還是放棄,又如何面對自己所做決定的後果,天啊,這一番折磨怎生了得!此片仿佛是部室內劇,萬般躊躇都交錯在幾個有限的場景中,內容卻涉及了英國的軍方、政府、外交、司法,以及美國等重要方面,所圍繞的事件是:對前方軍事基地發現的肯尼亞恐怖分子頭目集中在某平房內,要不要立即實施攻擊?
影片的女主人公,陸軍上校凱瑟琳由英國國寶級演員海倫•米倫(Helen Mirren)飾演。她為了這一次攻擊,已經追蹤了整整六年,現在,終於遇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這批長期製造恐怖,讓世界不得安寧的恐怖組織核心分子,正在某個房子裡密謀開會-恰好可以對他們來個一鍋端。為了確定信息無誤,軍方先後派出了機械偵察鳥和更有隱蔽性的遙控攝影昆蟲取得照片,然後以面部識別技術進行分辨,最後得到明確結論,這幾個人正是他們一直要抓捕、要擊斃的恐怖分子!
構成劇情效果所需張力
對上校凱瑟琳而言,消滅他們,要在他們離開這座房子之前,這是多年來唯一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但對政府的高官而言,他們要考慮「由監控變為攻擊」是否合乎法律要求?特別是恐怖分子中有一人是美國公民,外交方面還要考慮美國是否允許?昏暗的辦公室裡,這一群官僚免擔風險,互相推諉,誰也不拿主意。就這樣,影片在心急如焚的凱瑟琳、與像釘子一樣坐在辦公室談政治的官員之間不斷切換,既體現了當代西方政治死板、拘謹、軟弱和自私,又構成了劇情效果所需要的張力。一方面是時間在流逝,無人知道下一分鐘,這幾個頭目會不會走開,以致喪失這次絕佳的打擊機會;另一方面,美國大使正在中國乒乓球俱樂部進行友誼交流,玩得正好呢!
好不容易平衡好了政界、外交部和司法方面的重重糾葛,可以直接下命令發射導彈攻擊了,執行攻擊命令的飛行員突然發現,一個十歲左右的肯尼亞女孩正處在轟炸範圍內!兩名飛行員拒絕執行攻擊令,因為他們不能傷及無辜,西方士兵手冊授予他們有權如此。凱瑟琳上校的指令再次被阻撓,怎麼辦?
影片如大煎鍋令人難安
灼人的熱帶陽光下,這名愛轉呼拉圈的女孩,穿著褐色連衣裙,跑來跑去幫家人賣餅,一點也不知道她身後的房子裡,幾名恐怖分子頭目正在策劃新一次自殺炸彈攻擊,她更不知道,天上飛機即將投射飛彈,累及她賣餅的地方。她對自己危險的茫然無知,與兩名飛行員深知一旦發射女孩必死,構成新一輪張力,扣人心弦。尤其是地面反恐人員冒生命危險,引開女孩失敗後,不再可能有機會了。打死敵人,必然連累無辜,但不打死敵人,敵人可能會殺死更多無辜。何去何從,該如何選擇?劇中人,舉棋不定;觀影人,方寸亦亂。
飛機上的「天空之眼」,讓所有人都有臨場感,都擁有了如上帝一般的全知視覺,全部信息你都了然,你該知道的已經「知道」,但你竟因這「知道」,反而不「知道」該不該按下操作鍵!你若不知道,你可以坦然;然而,你一旦知道,你就必然擔著「知道」的負擔。「欲在其位,必承其重」啊!導演讓這份沉重,直接壓在每個人心上。影片仿佛是個大煎鍋,令每個人輾轉難安。如果說,小李子萊歐納多的影片《荒野獵人》始終叫人感覺奇寒,那麼,本片始終讓人有置身熱帶烈日之下的躁熱感。
現實的糾結比影片更多
曾經,影片《索菲的選擇》把人帶到一種倫理困境,逼使人在不可選擇之際作出選擇,若說那一次的起因,是出於納粹的邪惡,則這一次卻與冷戰之後,國際社會的戰爭規則被改寫有關。當代戰爭倫理的要求,包括了和平原則、正義原則和作戰行為的人道原則。戰爭本身的殘酷性與戰爭倫理所要求的保護性,互相衝突,顯出人類精神本身的分裂,自從人犯罪被逐出伊甸園後,人就再不能靠自己重建一個圓滿又自給的體系。每一次努力都像巴別塔所顯出的象徵-半途而廢。近年來,現實中的糾結不是比影片更多嗎?敘利亞難民,收還是不收?英國面對歐盟,脫還是留?影片最後,還是艱難地最後決定:打。那座長時間停在銀幕中的紅色平房,終於在炮火中灰飛煙滅,十歲小女孩也同歸於盡。這場仗,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沒人能說出結論。兩名飛行員走下飛機時,滿臉沮喪痛苦,如吃了敗仗的殘兵。只因為,他們-知道!
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