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更美好的明天
最低工資不一定能令人脫貧,自我增值可另尋出路。。
譚黃梅初介紹機構的就業課程
在物價高漲的今天,靠最低工資應付生活所需並不容易;但對新移民來說,時薪工作仍是在加拿大安頓下來的踏腳石。多倫多華諮處行政總監譚黃梅初指出,這些時薪工作對剛抵步的新移民來說十分重要,能夠藉此生存(survival job)下來,解決燃眉之急。多倫多多華會的安居輔導員陳永淑亦稱:「這些入門工作,是新移民一個踏腳板,可以直接有收入,改善經濟情況;也是一個起點,用來獲取加拿大工作經驗。」很多時,一些需要時薪工作的僱主,亦會透過華諮處和多華會這些新移民輔導中心招募人手。
對於今次增加最低工薪,從時薪工作者的反應來看,譚黃梅初認為有如兩刃劍:「他們覺得可以加薪是好事,但若因此而沒有了工作就不是好事了。」她指出工人擔心資金有限的僱主,可能會減少人手或工時,出現工資加了、工作少了的情況。此外,譚太亦關注加薪後,領取社會福利的人數會否增加。當然,加薪對經濟基礎雄厚的僱主應該不會造成減少職位的情況,對僱員就是喜訊。
下一步的目標
然而,賺取最低工資並非長遠之計;能夠掌握一定技能,更可趁著社會發展,成為市場需求的人才,方是上策。譚太指入門時薪工作只是過渡性:「我絕對鼓勵新移民,不要困在沒有前景,又隨時可能被裁的工作中。沒有前途的工作,做一、兩年就應該離開。」通過進修培訓,是增強職場競爭力的方法。
陳小姐亦稱:「初來移民時,人比較茫然,但經過兩年、當經濟壓力舒緩下來後,就應該提高自己的技能,尋求晉升機會。有些人會覺得,入門工作不用動腦筋、挺舒服,可是,人一失去動力,惰性便會出來。」她亦見過一些新移民,雖然為了糊口而幹入門工作,但不想就此停下來,為了希望有更好的工作而去進修深造。有人會因著自己以往的工作背景,去作職業進修,又或是尋求在入門工作上的晉升機會。「他們會來諮詢,看哪些職業的需求大、語言要求沒有那麼高,然後進修考執照。一般來說,需要牌照的工作,待遇都會高過最低工資。」
掌握就業資訊
譚黃梅初指出,新移民獲得正確資訊是很重要的:「有研究報告指出,通過輔導機構找到的工作,比通過朋友介紹的工作,工資較高。很多時,從身邊朋友得來的資訊都比較片面。」譚稱在二十多三十年前,移民沒有那麼多資訊,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不知有何出路,一轉眼就二十年,但今時今日資訊豐富多了。「多認識、多接觸資訊,可以擴闊眼界,知道自己是有選擇的。很多從中國來的新移民都知道,這些體力工作只是過渡性的,一邊打工、一邊進修,可以爭取資歷,再考其他工作,例如移民前是醫生,進修後可當上實驗室技術員;以前是護士,現在做個人家居護理員,再讀書、可以重新做註冊護士等工作。」
目前華諮處為新移民提供不同的就業(Employment)及職業(Career)輔導的課程,前者專注當前找工作的方法,例如撰寫履歷表、面試技巧等;後者則專注個人長遠職業生涯的企劃,作個人評估,看自己適合做哪一種行業,又或是怎樣去轉行,其中更會安排有相同經驗的過來人作導師(mentor)。譚太補充:「參加這些職業輔導課程的好處是,除了得到最新的資訊外,更可以認識同道中人,大家互相鼓勵,分享心得。」多華會亦提供就職資訊及轉介服務。
關懷基層工友
Nelson在自己的教會裡帶領工人福音團契,聚會的時間是周二晚上九時,特別為了遷就要在週末上班、很晚才下班的工友,他們大多都是在超市、餐廳和理髪店做入門時薪工作的。
對於增加最低工薪,Nelson說,驟眼看是件好事,因為加幅比通脹更高,但有工友卻不甚樂觀,認為如果被減工時,就得不償失了,能夠保持有工做,更為開心。亦有製衣廠東主向他表示,第一時間會裁員減少開支,不接那些沒錢賺的工作。Neilson相信,加人工對時薪工作者有幫助,但如果能慢慢加會更好,令社會氣氛較為平衡,僱主不會只有幾個月時間去預備,一下子壓力太大,沒時間去消化。
Nelson本身在超市工作,感受到低收入工作者的壓力,他見到不少同事,為了應付高昂生活費,一天打兩份工作。「一些其他族裔同事,每天日間工作,放工後還去做夜間清潔工,這樣的心情和精神怎會好?他們很少說話,為了謀生,連睡覺時間都不夠。」Nelson說,「教會設立這個團契,就是希望關心這班工友。他們的工作時間很長,放工後人也很疲乏,而在工作環境裡,有甚麼不開心的事也不能說,團契就是一個可以傾談的地方,大家關係密切,可互相分享代禱、彼此學習、支持,並且用《聖經》的真理去面對職場上一些不公義、不合理的事情。」
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