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共享經濟模式
近些年間,國內興起了一種共享熱-從起初的單車、汽車共享,到現在甚至雨傘、籃球的共享;中國的共享經濟迅速崛起,漸漸地受到了全球的關注。這種經濟模式其實存在已久(實質就是租賃),但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更多產品能進入這種產業模式。資源共享無疑會使很多人受惠,但隨著這個行業的發展,很多問題和風險逐漸浮現,使人不禁懷疑,這種模式是否能夠持續發展下去。
資源共享 社會得益
這種共享的經濟模式,在發展初期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以中國摩拜公司(Mobike)的共享單車為例,每30分鐘只收取1元的費用,而且可以在任何可停放單車的地點歸還。付款時只需用手機微信,支付掃描單車上的二維碼即可。
由於方便和低成本,共享單車在中國一推出,即受到追捧,這種模式也迅速推廣到其他類型的產品。這種由信息技術發展推動的共享經濟,帶來了極大的社會效益,也因此獲得很多創投公司的資金支持。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共享經濟獲得的投資總額達到1710億元。在今年的2月和6月,共享籃球項目也獲得了數千萬的融資。中國的共享經濟,似乎成了投資者的寶藏。
道德風險 投資泡沫
然而,隨著這種模式的發展,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逐漸出現。首先是社會道德問題,共享產品的追蹤和管理困難,引來了極大的道德風險。
據報道,一些共享單車被據為己有、被蓄意破壞或被加上私鎖,總之破壞的方式層出不窮。一些共享單車損耗,甚至高達30%至50%。在共享雨傘方面,也出現過30萬把雨傘消失的情況。這種資源的浪費,不僅增加了企業成本,也增加社會成本。
2017年預計,共享單車產量達到2000萬輛,如果有50%的單車報廢,廢鐵總量能製造兩艘航空母艦,因此,處理這些廢鐵會增加社會成本。
另一方面,極大部分的投資也許不能帶來回報。共享產業的邊際收益低,但產品成本相對較高,尤其道德風險較大。當然,使用共享產品需要繳納一定的押金,即使產品被盜或者損耗,企業都能收回成本;但現在似乎很多人都有方法去規避這個限制。例如,有人破解二維碼,也有人蓄意破壞安全鎖等,而且監管十分困難。因此,這種低回報和高風險的投資,使人認為共享經濟只是一個泡沫。
新型的共享經濟模式本應值得推廣,因為其靈活性和共享性可以滿足很多人的需要,增加了社會的效益。但由於某些人的自私和貪婪,使人得益的事變成了人們的負擔。因此,共享經濟模式的持續發展,需要有更完善的監管制度,也需要人們素質的提高。
李嘉雄(渥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