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通脹年?
這幾年在加拿大,加價壓力無處不在。菠蘿包加奶茶的早餐,由$2加到$2.5;泰國香米賣上$16、$17;家居裝修費用更是大幅增加,修一個土庫,價錢早已是翻了幾番。看來沒有加價的東西,其實也在將貨就價,一條海綿蛋糕的體積縮了差不多三份之一;一盒急凍蝦重量由454g變成400g;一些原本需要工作一天的冷暖氣電機工程,師傅只用半天時間草草收工,趕往下一家客戶多掙些錢,新裝置的冷暖氣能否發揮最好的效果,頓成疑問。質和量的降低,成了變相加價。生活開支越來越貴,似乎和政府公布的低通脹率背道而馳,加拿大統計局公布去年10月份通貨膨脹率只有1.4%,比9月份還要低,物價指數究竟是降還是升?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世界?
政府數據與實況有出入
加拿大中央銀行(Bank of Canada)的數據顯示,九年來加拿大的每年通漲率平均只有1.6%,統計局更指在2017年10月的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對比一年前同期,部份食物價格下降,包括豬牛羊等肉類(-0.8%)、加工肉類(-0.1%)、乳製品及雞蛋(-0.7%)、新鮮水果(-0.4%)、堅果(-0.1%)、咖啡及茶(-0.2%)。
而價格上升的食物則有魚類(5.2%)、家禽肉類(1.5%)、新鮮蔬菜(2.1%)、加工水果(2.3%)、糕點(1%)等。
統計數字不夠全面
然而,本國研究食品價格的專家,Dalhousie大學管理系 Sylvain Charlebois 教授指出,統計局的CPI並不能真正顯示食品的價格上落,就以去年4月為例,統計局的CPI顯示食品價格比前一年下跌1.1%,蔬果更是大幅度下跌5至6%,但其實100種之多的食物,並沒有包括在CPI的計算內;例如當時因為美國水災價格狂漲的生菜、西蘭花、藍莓和梨等。Charlebois教授的價格偵查員發現,這些食品由1月至5月的升幅超過9%,綜合計算起來,食品在4月平均加價超過5%,並不是統計局顯示的下跌1.1%。
對於CPI計算範圍內的東西為何不加價,Charlebois教授認為商家懂得避重就輕:「食品商害怕食物價格暴升令他們的形象受損,他們有方法對付CPI的計算。」
明年食物開支增$348
由Charlebois教授帶領其研究團隊,完成預測今年全國各省食物價格的《加拿大食物價格報告2018》(Canada's Food Price Report 2018),剛在2017年12月中出爐,報告由Dalhousie 大學和 Guelph 大學聯手發表。
報告預測2018年加拿大的食品價格升幅將會持續溫和,一如去年一樣。食品升幅預期是1%至3%,對一個四口之家來說,全年食物開支將增加$348,達至$11,948。蔬菜及出外買餐的費用升幅最高,約4%至6%。蔬菜加價的主要因素是受氣候影響;而平均家庭出外買餐的開支今年預測會增加8%,達至全年食物開支的30%,近59%的加幅由此而來。
報告指現時美國人的食物開支,一半是用在出外買餐上,加拿大人預料在2035年會出現同樣情況。
安省阿省食品價下降
各省的食物價格升降將有不同,2017年大西洋省份食品價格持續穩定,但今年將會回升;卑詩省食品價格上升是因為較高的通脹率;安省和阿省因為市場競爭食品價格預測會下降。至於今年開始增加的最低工資,報告估計對食品價格不會造成影響,因為很多經營商都有方法節省人手和營運開支。Charlebois教授相信假如你不是經常出外用餐的人,今年食物加價對你不會有太大壓力。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