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耆樂―按耆時 享耆樂
加國的「精神健康週」本月舉行,目的是喚醒國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華人素來忌談精神健康問題,在長者群中更少有討論。近年雖有一些隱蔽的問題癥結漸次顯露,但不少長者仍未能正視問題,以至無助地跌入困境,無能地自我解憂,最終無奈地坐困愁城。
年華老去是無可抗拒的人生變化。有人會對年老產生恐懼,把「老不中用」視為必然,這些不必要的謬思,讓自己厚厚地罩在甩不掉的消極之中。其實,不管活到甚麼年紀,人人都可以「自得耆樂」;縱是耆老,也可「樂在耆中」。
人生每個階段,都各有其甘與苦,青年壯年如是,老年也不例外。《聖經》說:「凡事都有定期」,
每個定期變化皆是自然定律,任何人都不能逆轉。我們大可坦然接受變化,因為《聖經》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每一階段都總有各按其時的美好。我們何不把年老中美好的一切,即使只是小點小滴,也擁在懷中,按其時而享其樂?
老年人有的是甚麼?《約伯記》12章12節說:「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華人也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長者閱歷廣闊、經驗豐富的反射,也是壽高者能惠及後輩的說明。我們知道「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自當曉得如何藉《聖經》所示,為年老而定位。《詩篇》92篇14節說:「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只要定位準確,年老時候仍可結果子,而且是滿了汁漿的豐盈碩果。所以,不要小覷已屆高齡,經文足以激發長者常懷長青的心,再展豐盛。
「自得耆樂」的鑰詞是「自得」。自得,簡而言之,不是從外而來的,而是由內而發的;當中一方面來自喜樂,另一方面則來自感恩。精神能保健康,與發自內心的喜樂不能分開。雖然,老年人身體上和客觀上的健康可能出現毛病,需要與藥物共存,然而,心態上和主觀上的健康卻可以不受影響。《箴言》17章22節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能夠保持心境明亮爽朗、舒放胸懷,擴闊度量,必有歡愉喜悅自心中湧流。積極樂觀的喜樂之心,就是良藥。這副良藥絕非醫生所能處方,而是由耆老自己處方、隨時服用,並且不虞過量,因為喜樂愈多,「樂在耆中」的效果愈見顯著。
另一方面,「自得」也來自感恩。《聖經》的提醒是「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18節)。神向人所定的旨意,乃是叫人常常喜樂,懷抱感恩的心。喜樂與感恩是相輔相成的,無論事情如何,感恩的心愈大,所得的喜樂也愈多。
長者都需要「自得耆樂」,如想「樂在耆中」,便要由心開始向外散發;若能如此,自可「按耆時,享耆樂」了。
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