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劃中老去
每個人的處境都不同,對晚年的期望也不同,多倫多葡萄園長者大廈住客健康服務部的劉姑娘認為,長者同樣需要計劃人生:「究竟自己需要甚麼?甚麼才適合自己?自己的定位和目標是甚麼?有甚麼計劃能夠配合呢?」這都是要由自己去解答的問題。
耆暉會馮姑娘指出,現時輪候政府津貼的老人房屋平均需時好幾年,有需要的人應及早計劃。
長者的生活壓力多
多倫多耆暉會社工馮姑娘的日常職務,就是負責個案管理及支援輔導,幫助長者申請政府福利,例如「老人屋」或「老人金」等,亦包括一些輔導服務。在她的經驗中,長者精神健康出現問題並不少見,十個中有八個都可能有情緒困擾問題。馮姑娘指出:「長者面對的挑戰和我們一般人不同,人生階段的轉變、跟家人的關係、怎樣處理病情,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情緒。」「不同階段的長者有不同的難處,六十多歲的要面對退休生活的改變、兒女的離巢、夫妻因為相處時間多了而要互相適應,也會擔心經濟和將來的生活。」而一些健康問題(就算不是絕症)對長者也會構成壓力:「一些長期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痛症都會影響生活質素,在心理上形成沉重負擔,很害怕因而會失去自理能力、喪失自由、需要別人照顧、連累家人,有時甚至會想『死了更好』。」對長者來說,每天要吃不同的藥,又或糖尿病要自行打針,有人甚至要同一時間處理多種病......都是困難的事,也令他們對未來感到焦慮。
一些長者既是長期病患,但又同時是照顧者,好像85歲的婆婆,自己患有關節炎和糖尿病,還要照顧患有失智症的90歲丈夫,壓力自是加倍而來;另一方面,喪偶、朋友或親人的離世,對長者都是沉重打擊,他們會想生活的意義在哪裡?
耆暉會每日都會安排人手解答長者各種問題(電話:416-502-2323),也會安排義工探訪長者。
帶大孫兒被趕離家
對移民長者來說,和家人關係的決裂是他們意料不到的。馮姑娘見過由國內來的長者,由子女擔保移民,一心期望和兒孫團聚,但相見好同住難,當大家相處不來之後,老人就要搬出來,又因為在加國沒有住滿十年,而不能申請政府津貼的「老人金」,自己又沒有資源另覓居所,又不能返回中國去,結果在無助中形成抑鬱症。
這種困境同樣發生在卡加里。在中信中心服務多年的劉太,見過不少長者為了照顧孫兒來加,但孫兒長大後不用照顧,便被逐出家門。她慨嘆:「有子女真的可以將父母的衣服全丟到街上去。」劉太還記得當年,有一位長者前來求助,她渴望認識基督教,讓神改變她和媳婦的關係。她是由兒子申請從越南移民過來,但在家裡經常遭媳婦虐待,有時被打、有時沒飯吃、經常被趕出家門,試過在自己後園、街上公園露宿。她不敢報警,害怕連累兒子,但劉太勸告她:當生命受到威脅時,一定要求助。終於在再一次被趕時,她鼓起勇氣報警;當政府介入後,情況改變了,她被送到保護婦女收容所,後來政府再安排她入住老人屋,但由於她來加未滿十年,擔保期未滿,政府每月扣下兒子的部份薪金去供養她。這位長者後來信了耶穌,也在社區加入耆英會,甚至再回越南探親。
與家人溝通作決定
幸好,並非所有子女都無視父母的需要。在卡加里經常有長者到中信中心找人陪看醫生,因為他們不想麻煩兒女,但中心後來卻發覺,有些長者根本沒有將事情告訴兒女。劉太坦言:「我直接告訴這些長者,陪看醫生是兒女的責任。要先跟他們說,他們不能去,也可以想辦法請人帶自己的父母去,不應讓自己的父母四處乞求別人幫忙。假如真的是沒有人在身邊,我們當然會幫忙。」
今天不少長者有自己的熟齡生活,但劉太勸籲大家要預視自己將來的需要,假如兒女轉工去了另一個城市,長者應該考慮跟隨。「有些長者不願離開,寧選擇獨自留在卡加里生活;但當生病時便會有很大的問題,只能向教會和社區求助。究竟誰可以帶他們去做化療?兒女又怎樣請長假回來照顧?要是大家都在同一個城市,那就容易照顧了。」至於一些重大的醫療決定,當然只能由兒女來處理。
老年是一個不同的人生處境,不反省不計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號角